新書 | 鄭巖:《看見美好:文物與人物》
來源:中國書畫網 作者:責編:何瑞樂
新書 | 鄭巖:《看見美好:文物與人物》
作者:鄭 巖
出版社: 人民美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06

內容簡介
本書不論是談物、論人,還是對創作手法的解析,都是對美的追尋——藝術之美及其背后的人性之美。書中所涉及的古代藝術品,大都是考古發掘所得。作者試圖用文字對藝術品進行再次發掘,即通過細致的觀察、分析,來發現古代藝術品內在的價值。他們的美好,不經過再發掘,即使看了,也未必看見。
自 序
人民美術出版社的朋友一再督促我把此前的雜文找一下,結個小集子。其實我在論文之外的寫作并不多,這次所收勉強湊了這些長長短短的、雜七雜八的文字,共20篇,雖然不是謹嚴平正的論文,但大致不出我的專業范圍。
我年少時沉迷于畫畫,讀書不夠,也沒有做過作家夢。后來畫沒有學成,學了考古??脊艑W的訓練講求章法規矩,所以我未能在辭章上用工夫。大學畢業后,我枯坐于門庭冷落的博物館,除應付各種雜務,也胡亂翻書,偶然寫點札記,都十分零碎。后來讀博士,我仍學考古。實際上,我始終沒有多少機會參與田野發掘,算不上合格的考古工作者。我現在從事的專業是中國早期美術史研究,這在一定意義上,算是彌補了一下少年時代的夢。
這些文字,多多少少與我的學習、工作的經歷以及興趣有些關系。重印這些短文,對于別人來說意義不大,真可謂禍棗災梨。但其中早期的一些,對于彼時的我(一位二十多歲寂寞無助的年輕人),還是有些意義的。除了強化自己的文字基礎外,那些印成鉛字的雜稿也時時鼓勵我一下,給我一些希望。有些零星的想法,開始以札記形式寫出,后來則發展為較正式的論文。
這些20篇短文彼此沒有什么聯系,有的是興之所至,隨手寫成,有的是朋友的約稿,不得不寫。較多的是關于中國考古學和早期藝術的札記,也有的寫年畫、照片,另外又從2004年出版的通俗讀物《中國表情——文物所見古代中國人的風貌》中抽了兩節。少數文字略加調整,但總體上保留了原來的面貌。這些短文最初發表時體例不一,少數有注釋,大部分沒有。這次結集,未加以統一。
書中所涉及的古代藝術品,大都是考古發掘所得。我試圖用文字對藝術品進行再次發掘,即通過細致的觀察、分析,來發現古代藝術品內在的價值。它們的美好,不經過再發掘,即使看了,也未必看見。
有幾篇寫到人物和事件,其中也談到苦難,但我還是愿意將書名擬作“看見美好”。
感謝李零先生的題簽!我喜歡李先生的書,也喜歡他的字。
感謝人民美術出版社的朋友們!
鄭 巖
2016年8月10日
目 錄
自序
彩陶豆
飛翔的紡輪
愁眉
一筆畫
河漢清且淺
搖錢樹
考古發現的三國繪畫
說馬三題
窺窗
墓葬壁畫,畫給誰看
妙跡苦難尋,茲山見幾層——早期山水畫的考古新發現
何像最真?——漫話歷代孔子像
追影——古代家祭偶像
一幅珍貴的年畫
中國男人
丹尼爾“鮮汁”及玉函山造像
紐約的兩個展覽
楊泓先生的另一支筆
費慰梅與中國藝術史研究
父親的半盒鉛筆——他的畫、他的城、他的時代
作者簡介

鄭 巖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漢唐美術史與考古學。著有《魏晉南北朝壁畫墓研究》《中國表情:文物所見古代中國人的風貌》《從考古學到美術史:鄭巖自選集》《逝者的面具:漢唐墓葬藝術研究》,以及《山東佛教史跡:神通寺、龍虎塔與小龍虎塔》(合著)《中國美術考古學概論》(合著)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