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文獻修復技藝有了專屬博物館
來源:新華網 作者:謝佼 王曦

12月26日,在四川省洛帶藝匠古籍文獻修復博物館,講解員向一名參觀者講解古籍文獻修復知識。新華社發(王曦 攝)
新華社成都12月26日電(記者謝佼、王曦)“這是目前國內第一家以展示紙質文獻修復技藝為主題的文化場館。”中國古籍保護協會會長劉惠平這樣介紹。12月26日上午,一家特殊的博物館在成都市龍泉驛區洛帶鎮揭牌。它收藏的方向只有一個:紙質文獻修復技藝,又稱古籍文獻修復技藝。
該博物館發起人彭德泉介紹,我國古籍保護壓力空前,以四川為例,保守估計古籍藏書200萬冊以上。他在實地走訪調查中發現,大量館藏古籍文獻存在霉變、蟲蛀、脆化、鼠嚙、粘連、斷裂等多種形式破損,有的善本古籍渾身蟲洞、有的整套書頁黏成書磚、有的珍貴碑帖全是黑霉……
此前,彭德泉等人發起成立了四川西部文獻修復中心,這是我國為數不多的民營古籍修復單位,是國內26家“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中唯一的民營機構。他們得到了國內多位古籍修復專家的無私傳授。

彭德泉發現,和修復古籍同等緊急的,是修復技藝的傳承。據介紹,修復古籍需要20多道傳統文化工序,如配紙染紙、配線、配制漿糊、揭書葉、補書葉、補書口、托書葉、撴齊、壓平、裱書衣書簽、打書眼、訂線等。74歲的彭德泉說,掌握這些技藝的專家大多年歲已高,對古籍修復技藝同樣需要搶救性繼承。他萌生了為古籍修復技藝建立博物館的想法,要為中華古籍保留下修復方法的種子,經多方努力這一夢想終于成為現實。
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院、四川大學等多家古籍文獻館藏機構、高校及專家學者共同見證了這一時刻。
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院、四川大學等多家古籍文獻館藏機構、高校及專家學者共同見證了這一時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