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局紋人物畫像鏡
來源:未知 作者:admin
博局紋人物畫像鏡
博局紋人物畫像鏡,東漢早期,面徑16.5cm。鏡圓形,半圓鈕,鈕座為四片向外伸展的花瓣,座外圈為弦紋和平滑的寬帶方欄,兩者間連有短線紋。方欄上飾“T”形紋飾,其四角對應鏡內緣飾“V”形紋,而在與“T”形紋對應的鏡內緣上飾“L”形紋。這些紋樣因像工具中之規矩,故舊習稱為“規矩紋”,而歐美學者稱之為“TVL紋”。實際上此種鏡紋是從漢代六博棋博具上移植而來,應稱“博局紋”。國家博物館發現的“四神博局紋鏡”拓本,其銘文中出現了“刻具博局去不羊”的字樣,是最有力的證據。
該鏡在博局紋的空間還飾有人物畫像,線條纖細,與博局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畫像共四組,每組畫面間均有乳釘相隔,內容各不相同。第一組畫面為獵虎圖,獵者單腿跪于地上,張弓搭箭,前方一虎業已中箭,正回首咆哮,它一只前腿仍在空中,一只后腿已經蹦直,作者捕捉住虎負痛后騰跳的瞬間細節,突出了強烈的動感效果。第二組畫面為月宮圖,嫦娥披發,著長裙,裙帶向后作飄逸狀,升天之態惟妙惟肖,身后玉兔正持杵搗藥。畫面正中一株桂樹,枝繁葉茂,樹右側一獸正在跳躍,獸上方飛翔著一只美麗的長羽鳥。第三組畫面為捕魚圖,捕者仰頭,身體平直,腿部彎曲,作游水狀,一手前伸握有繩線,繩線的另一端系于3條魚的尾部,魚的上、下方還飾有4只姿態各異的飛鳥。據《山海經·大荒南經》載:“有人名曰張宏,在海上捕魚。海上有張宏之國,食魚,使四鳥。”所記與畫面內容略同,因此畫面表現的可能是張宏之國的故事。第四組為放鳥圖,3鳥并排展翅飛翔,鳥身均系有繩線,繩線的另一端握于放鳥者的手中,放鳥者身體前傾,仿佛欲隨飛鳥起飛一樣,可謂匠心獨具。
此鏡制作精良,紋飾生動,反映了東漢早期畫像紋鏡的藝術風格和工藝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