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帶給整個世界的不僅是“危”,也有“機”,就藝術行業來說,各博物館、美術館為應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把展示業務轉移到了線上,利用新技術帶來的便利大力推行在線服務。于是,無數云博物館紛紛上線,快速、有效地化解了疫情期間博物館、美術館的諸多“不可能”。那么,云博物館是否會改變當前博物館的實體格局?云博物館是否會取代傳統博物館?未來的博物館會是什么樣子?這成為近期美術愛好者所關注的話題。

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信息與計算技術的進步催生了一朵“云”的產生,這朵“云”的強大,足以裝下人類所有的歷史記憶和當前經歷,并帶領人類進入云時代。云時代不僅改變著人類的生產與生活方式,深刻影響和改變著產業結構和行業形態,連博物館這個傳統行業也受到了巨大沖擊,并直接導致云博物館時代的到來。
云博物館的產生無疑基于數字博物館的建設基礎,縱觀我國數字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歷程,不難發現云博物館的出現是這個時代的必然。云博物館的開創意義顯而易見,通過對展品文字、圖片、影像、立體flash、虛擬漫游、高空俯瞰等多種方式的展現,全景展示了博物館的藏品信息和權威知識,極大地豐富了用戶的感官體驗。云博物館的迅猛發展得益于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有巨大的市場需求,二是技術已經相對成熟。云博物館具有較低的運營成本、無限的展示空間、巨大的受眾群體、極廣的傳播范圍等多方面優勢,并能跨越地域和時空的限制,將其諸多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
雖然云博物館的迅猛發展對傳統的博物館帶來巨大沖擊,但是不可能完全取代傳統博物館。相比之下,云博物館的現場體驗感明顯差了很多,但在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云博物館給觀眾提供一個虛擬現實場景也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科技在飛速發展,知識成指數速度增長,云博物館能快速、高效、準確地展示展品信息。
云博物館對傳統博物館的沖擊是歷史的必然,但兩種博物館形態彼此的優勢也是很明顯的。云博物館的出現必將分流一部分觀眾,這會使得部分原本參觀量就慘淡的傳統博物館觀眾會更少、運營更加困難。既然沖擊不可避免,至少我們可以讓沖擊的影響盡可能正向。例如,在一個偏遠地區的傳統博物館可能受限于客觀條件,觀眾寥寥無幾,但做成獨具地方特色的云博物館打破這種地域限制無疑是一條出路。我們要深刻地認識到,云博物館和傳統博物館注定是相互依附和共同發展的,傳統博物館是文化的基礎,云博物館是窗口的延伸。它們共有的使命就是呈現展品信息、講好文化內容、傳播文物故事,殊途同歸的兩種手段并沒有優劣之分,只是根據每個博物館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選擇合適的發展方式罷了。

既然云博物館的沖擊無法避免,傳統博物館又必須要發展,那么傳統博物館就應該在展示功能上有所突破。首先,改變博物館千館一面的造型特征和參觀環境光線灰暗單調的現狀,充分利用燈光和裝置藝術渲染空間氛圍,博物館當然可以做得很酷炫靚麗和多姿多彩;其次,用新媒體技術突破傳統的展柜、實物、照明、場景、雕塑、展板等展示手法,將傳統博物館打造成為智慧博物館;最后,將博物館由收藏和展示功能向科學研究和文物再生的功能轉變,通過科學研究可以使沉睡的文物說話,通過文創產品開發可以使靜止的文物再生。只有這三個方面的密切結合才能為傳統博物館煥發新的生機。
傳統博物館在云博物館的強烈沖擊下要想取得長遠的發展,還應該注重設計創新。博物館的設計創新不應局限在展示內容和展覽形式上,而應該是全方位的設計創新,至少包括設計理念、技術手段、服務方式等方面的創新。其中博物館設計理念的創新是最重要的因素,這也是博物館設計創新的靈魂,只有從根本上做到設計理念的創新,才會誕生出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全新博物館。
傳統博物館的設計創新應該與新媒體技術結合,利用新媒體技術與移動數字終端的App進行交互。給觀眾帶來內容豐富的交互式體驗和沉浸式體驗,使得參觀過程充滿了趣味性、交互性與體驗性。新媒體技術還能夠幫助觀眾欣賞到那些未經展出的藏品,滿足不同觀眾的信息獲取和知識追求,讓觀眾在博物館通過AR、VR、MR技術與歷史對話、與文物交流、與古人對談,并把文物開發為文創產品,讓觀者能夠通過3D打印技術自助完成制作,讓觀眾能夠把“文物”帶回家。
總之,博物館是社會文化進行傳承、教育和發揚的場所,為了更加充分地發揮博物館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應該使博物館隨著時代變化,向著大眾需求發展。傳統博物館在云博物館的強烈沖擊下既要追求功能突破,又要追求設計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建設讓更多的人愿意走進的博物館。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