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李淵重孫墓道壁畫部分修復完
來源:陜西新聞官微 作者:中國書畫網編輯部
近日,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完成了對唐高祖李淵重孫李道堅墓道壁畫第一階段的修復。新修復的壁畫位于墓葬甬道的東西兩側,由文官形象和仕女形象組成,反映了大唐盛世的包容與開放。李道堅與武惠妃去世相隔一年,將兩者墓葬壁畫和武惠妃石槨雕刻比較,可見相似的大唐天寶藝術風格,為唐代的歷史文化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唐李道堅墓壁畫清理修復后的局部
唐高祖李淵重孫墓道發現于1994年,墓室內的一組壁畫照片在當時引起了考古界的關注,之后相關資料被研究唐墓壁畫的學者多次引用。但因為墓葬曾遭到盜擾和破壞,修復難度比大。除了用傳統材料對壁畫背面進行加固,還在修復過程中研發和試驗了專門針對壁畫白灰層加固的新型材料。專家表示,通過李道堅墓道壁畫修復,為后續相關壁畫的保護和修復提供了材料和技術的支持。

唐李道堅墓壁畫局部
? 李道堅墓墓道和墓室四壁均有壁畫,內容豐富,題材獨特。該壁畫墓東壁繪制了一幅樂舞場景,此組樂伎共7人,前后參差盤坐于長方形氈毯上。北壁東側繪有仙鶴圖,西側繪有牽牛圖。西壁與棺床等處繪有一組山水屏風畫,畫中山勢險峻,霧氣蒸騰。因李道堅死于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所以這組山水屏風畫為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唐代山水屏風壁畫,對研究我國山水畫史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據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介紹,新修復的壁畫位于墓葬甬道的東西兩側,由文官形象和仕女形象組成。由于墓葬遭到盜擾和破壞,墓中壁畫出現嚴重錯位和斷裂情況,修復難度比較大。為了加強修復后壁畫的穩定性,除了用傳統材料對壁畫背面進行加固,還在修復過程中研發和試驗了專門針對壁畫白灰層加固的新型材料——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西北工業大學材料學院一起研發納米氫氧化鈣材料。在具體修復過程中,先選了一些小的殘塊樣品進行了材料的應用試驗和材料的后續研究,證明了這個材料在壁畫的加固上有一定作用。


考古人員清理修復唐李道堅墓壁畫
“古人在壁畫下面一般會先做一層草泥層作為基底,草泥層上面是白灰層。白灰的成分主要是氫氧化鈣,氫氧化鈣比較神奇的地方是會隨著時間的變化慢慢變成碳酸鈣,碳酸鈣比氫氧化鈣的強度更強,這也體現了古人的智慧。但它們畢竟還是比較脆,沒有韌性。另外在地下埋藏過程中,由于該古墓上面有柿子樹,樹根對壁畫的保護造成了不良影響。此外因為有盜洞,泥水灌進去導致白灰層錯位斷裂,加上其他病害,所以狀況不是很好。我們在揭取過程中,先對正面進行加固和保護,確保比較穩定了,然后用工具把壁畫鏟下來。在實驗室進行保護修復時,把壁畫正面朝下放,先對背面做加固,增加其強度和韌性,另外還要做過渡層等,背面修復有很多道工序。最終把壁畫粘到蜂窩鋁板這種航空材料上,對缺失和空缺部分還會用現代材料進行填充,使顏色也比較接近。”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嚴靜介紹,“出于文物美學和文物后續的展覽考慮,考古人員聯合計算機專業專家,用計算機模擬復原技術來把缺失的地方用計算機修復的辦法,進行補充,讓它看起來更協調更好看。后續還將通過模擬復原技術對壁畫殘損部分進行填補。”


專家表示,通過李道堅墓道壁畫修復,為后續相關壁畫的保護和修復提供了材料和技術的支持,對唐代壁畫藝術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也為唐代的歷史文化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