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炒股一樣炒郵幣卡:請理智
來源:新浪收藏 作者:admin

郵幣卡電子盤成了一些人的投資新寵
晨報記者 詹皓
上海最大的郵幣卡交易市場局門路“盧工”里,兩個樓面的交易廳里全是郵商,客人也就二三十個,雖然生意冷清,但很多郵商卻十分投入地盯著電腦,他們不是一般收藏交易市場里那種實在閑得無聊在上網打游戲,也不是在炒股,盡管他們電腦上顯示出和股市幾乎一樣的K線圖——他們是在做郵幣卡的線上交易,據說這個電子盤比股市刺激百倍。那么,收藏界又是如何看待這一金融、文化、互聯網結合的新生事物的呢?
指數一年半暴漲37倍
資本市場對普通人的吸引力,往往是由故事引發的。據媒體報道,今年初,廣州一位大媽,根本不懂郵票收藏,在朋友建議下,去當地郵幣卡電子交易平臺開戶操作,半年下來,她的本金10萬元,變成了40萬元。而同期征戰股市的朋友們,三分之一是虧損的。
中國第一家郵幣卡電子交易平臺于2013年10月在南京文交所上線。郵幣卡電子盤綜合指數開盤時為100點基點,到2015年7月2日,這一指數已達3629點,漲了將近37倍,而同期上證指數漲幅為78%。
交易條件“寬松”,加上嘗新心理,導致郵幣卡電子盤一夜火爆,有的新品種上線后,連續50個漲停板。強大的賺錢效應,讓入市者大幅度增加,財富效應大肆發酵,目前,全國至少有20家機構開辟了郵幣卡電子交易平臺。
隨著盲目沖動入市者的增加,炒作愈加瘋狂,電子盤也出現了過山車行情。自2014年7月以來,南京郵幣卡電子盤的綜合指數已經瘋長幾十倍,同時也和股市一樣,經歷了今年5月28日開始的暴跌,其中以郵資封片指數最甚,由去年7月12日開盤的130點上漲至今年5月28日的最高點46440點,瘋漲了357倍,隨后又快速跌至24288點,截至今年7月2日,收盤指數回升為30373點。
價格比現貨高20倍
對于郵幣卡開辟了一個“類似于股市的生財途徑”一說,分析人士季濤指出,郵幣卡電子盤不是股票,它和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沒有關系,它的交易主體只是郵票、錢幣等收藏品。而且并不是所有的郵幣卡實物都掛牌進入電子盤,大多數交易仍在現貨市場。而且你可以分別委托不同的文交所上市部分郵幣卡,完全沒有股市那么嚴密。因此,說它是股市的“克隆兒”并不準確。
但是在性質上,郵幣卡電子盤更接近于金融市場,而不是收藏市場。比如它會在5月28日和股市一起發生暴跌,而現貨市場完全沒有受影響。當然,因為電子盤的活躍,也帶動了部分現貨的行情。
中國的郵幣卡市場發展至今30多年,經歷了幾波大行情,也經歷了更長時間的冷清低迷。在最近一兩年電子盤的帶動下,現貨行情也隨之發動,不過力度小很多。目前,有很多人質疑電子盤把價格爆炒后,導致與現貨市場價格差距過大,泡沫嚴重。以7月2日的電子盤與現貨市場價格對照可發現,大部分交易品種,其電子盤和現貨價格偏離值都超過了50%,尤其郵票價格的偏離值很多都在300%以上。也就是說,現貨市場上賣10元的郵票,在電子盤里,經歷了最近一個多月的大跌之后,價格還在30元以上。最夸張的是三輪生肖虎年大版票,現貨價不到1500元,電子盤卻高達35000元,高了20多倍。
在質疑電子盤價格爆炒過度、滿眼泡沫的同時,也有人回護稱,電子盤價格并不離譜,反而是現貨市場價格太低了。
資深郵迷關注老票
現貨市場的價格應該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以郵票為例,隨著信息產業的高速發展,貼郵票寄信的方式幾乎已淡出生活,我國集郵人群也日益萎縮,從1990年代廣義集郵人數最高2000萬人,下降到如今鐵桿郵迷200多萬人,廣義集郵者應該會多一些,但肯定遠遠低于1990年代。目前,年輕一代中更是無人關注郵票,每個集郵市場或者新郵發行現場,都只有中老年人。
而供應方面,30年來,為了平抑幾輪郵票價格爆炒,中國郵政不斷采取擴大發行量的辦法,1980年的生肖猴票發行量是443萬枚,而到了1991年最后一套生肖羊票時,發行量已經到了驚人的1.2億枚。如今的新郵,發行量基本都在1000萬套以上,多的會有七八千萬套。既然集郵人數顯著下降,郵票發行量又顯著上升,市場價格應該大大降低才對啊,可奇怪的是,每次新郵發行,不提早排隊根本買不到;行情不好的時候,某些新郵會在面值基礎上打折,而郵局依然沒有供應。郵票都在郵商手里。如今,不管發行量再大,郵票的市場價格都在面值的幾倍乃至百倍以上,這正常嗎?所以有人戲謔地說,“你集郵,基本是在跟印刷機對賭啊”。
郵市早已被郵商以及某些利益群體控制,把價格炒到天上,就等著普通集郵者以及發財心切的投資人接手。如果賣不掉,現在又有電子盤來繼續爆炒、擴大貪欲。如今,現貨市場已經失去了集郵的本意,難怪一批資深集郵者都開始把重點轉向1960年代的老郵票、紀念郵票、特種郵票和1980年代中期以前的JT(紀念與特種)郵票。
理解了這些,再面對動輒暴漲暴跌的電子盤,或許可以更理智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