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畫是否還處在價值洼地
來源:中國書畫網 作者:于吉

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藝術市場上,每個階段唱主角的畫種 都不一樣,最初引起藝術市場井噴的是以當代藝術為代表的油畫、雕塑和裝置藝術等,但是這個接力棒不久就傳到了國畫,國畫家們的潤格很快便超越了油畫,這讓一時風頭無兩的當代藝術家們干瞪眼。如今天油畫、國畫等都出現了疲態,于是便有專家預測水彩畫將崛起。
如果足夠有心,梳理下中國藝術市場的發展脈絡就會發現,中國書畫市場的起伏震蕩曲線與中國房地產的波動曲 線基本一致,無論你多么熱愛書畫,你都不得不承認,書畫市場基本上就是禮品市場,在土地-材料-房地產鏈條上,書畫被無良的地產、材料、建筑、能源商人和 無知的官員用來交流感情和溝通關系,權力尋租抑或暗箱操作都借藝術之名通暢無阻。坊間流傳大師的一句話“外靠奸商,內靠官僚”,不管真假如何,都成了這個 時代的最佳注腳。中國書畫處在了最好的時代也處在了最壞的時代,最好的時代是說書畫家物質財富得到極大積累,最壞的時代是說在市場的驅動下,畫畫就是畫 錢。海上名家吳湖帆曾有一閑章“待五百年后人論定”,吳老的藝術經住了時間的消磨,當代所謂的名家,有幾人敢有如此的自信和從容呢。
不 幸抑或有幸,實體經濟的不振和持續的反腐正在強力擠壓藝術市場的泡沫,主席、院長和大師的潤格價位幾乎被攔腰一斬,我們不否認書畫市場有理性的一面,我們 也樂于看到真正的藝術在水落后石出,成為文化復興真正的中流砥柱。但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藝術市場的風口已經不在書畫這,就像地產風口的風力逐漸減弱一 樣。
國、油、水、版是美術傳統上的四大畫種,國畫和油畫以及當代藝術,風水輪流,基本引領 了藝術市場禮品時代與國際化初期的藝術風尚,而接下來,水彩畫卻是最適合“藝術消費”時代的畫種。中央美院院長范迪安曾經說過,中國的水彩水平就是世界水平。中國人骨子里對水有天然的親和,“靜水流深”、“上善若水”、“智者樂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水彩畫自進入中國以后,在技法多樣性、題材多樣性和 觀念理念上都得到了西方人想象不到的發展,市場卻處于原生態的自然生長中。
水彩畫雖然上升趨勢強勁,卻不能成為引導整個藝術市場發展得龍頭。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水彩畫在歷史上都沒有成為收藏主流,因為水彩畫本身存在著無法解決的痼疾,那就是表現力單調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