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交所的幾大熱點趨勢預測
來源:中國書畫網 作者:admin

上海已經迎來連續第二個紅色高溫預警,有人調侃說已經熱到連碰瓷的都沒有了,地面太燙,躺下是鐵板燒,畫面太美,不敢想象。“熱”這個詞,是個有點玄妙的,尤其是藝術圈、文化界,不碰是“非主流”,碰了又怕“不入流”,大家都盡可能小心翼翼的在所謂“熱點”“爆款”之間做一種平衡。而文交所卻是其中為數不多的例外,作為文化類要素流轉綜合性平臺,從2010年算起,兩次整頓,兩撥高潮,可以說,不怕“熱”,就怕不“熱”。從天津文交所的“藝術品份額化交易”到南京文交所“郵幣卡交易平臺”,“文交所”這三個字似乎總是隱藏在“高潮”背后的那一個,所以在2016的年中,大膽預測一下,2017年文交所的“高潮”又會是什么?
回歸:從線上到線下,從交易到融資
文交所創立之初,曾被定義為“與深圳、上海證券交易所相配套的文化類輕資產企業融資平臺,系打通文化產業各個環節,加速文化類企業孵化的綜合性平臺”,這種本源上的回歸,勢必將伴隨著2016年末的郵幣卡市場的清理整頓,在2017年成為必然。這意味著文交所將從二級交易市場的爆炒,逐步轉向一級市場的定向發售,關注文化類輕資產企業融資需求,尤其是有實體產業作為支撐的非遺企業。這種轉變,將有利于文交所的重新定義,不再單純的依賴于經紀機構的躍進式會員拓展,而是有選擇、有培育的參照藝術品私人銀行模式漸進式發展。這也意味著,電子盤將不再是文交所的唯一代名詞,線下業務將被逐步重視起來,畢竟作為文化類金融投資渠道,與傳統金融投資相比,最大的區別就在于文化有體驗,有傳承,需要面對面的去觸碰去感受。引導互聯網金融投資人逐步弱化“投資”屬性,讓更多的普通大眾由“體驗”入“消費“,再由“消費”入“投資”,是文交所這個政府主導平臺所肩負的義不容辭的責任。
非遺:資本開路,市場為先
郵幣卡市場的爆熱之于文交所,其實有兩個重要的理由,一是郵幣卡市場原有的群眾基礎,二是郵幣卡的天然“同質同量”的屬性,既規避了38號文對“份額化”的硬性規定,又在數量上有公開可統計的限制。而放眼整個文化類市場,最符合以上兩個標準,又急需資本市場介入的,無疑是目前最熱的“非遺”板塊。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將非遺細分為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體育、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十大門類。其中,傳統美術、傳統技藝,涵蓋了幾乎所有的傳統工藝美術門類,這也是非遺板塊中,最容易與文交所,與金融資本作結合的。事實上,早在幾年前,文交所就開始了類似的嘗試,中國藝交所、湖南文交所、元盛文交所都發行過類似的非遺產品,就在日前,深圳文交所文化(教育專版)正式上線,這也是國家級文交所首次提出“非遺+產業”概念,采用“銀行授信文交所+產業資金駐場”的方式,為非遺企業提供不同階段的資本對接服務(VC/PE)以及部分非遺產品的眾籌服務。非遺,無疑將成為2017,繼郵幣卡之后的最大熱點板塊,這也將為眾多非遺的企業及非遺傳承人帶來更多的來自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利好消息。
跨界:不同熱點商業模式的敞開式疊加
文交所的商業模式,太過依賴于“電子盤”,缺乏新的商業模式支撐,而“電子盤”本身又不完善,這就陷入了一個行業內的“怪圈”。其實,作為一個由政府主導的開放的文化類交易市場,新型的交易模式的拓展也是文交所的重要職能之一。在文交所創立之初,“藝術品保險”“藝術品倉儲”堪堪似“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姑娘,不規范也未被市場所知曉,而隨著文交所被大眾所熟知,這些藝術品行業相關業務也逐步被市場所采用,文交所所體現的公信力以及對產業缺失環節的“補缺”作用,體現無疑。文化市場,最終是需要商業化的自體循環,同時又需要被正確的引導,而肩負著文化產業創新職能的文交所,則應在商業模式的創新上起到應有的作用。以“網紅”經濟為例,這個被稱為“非主流”的產業,卻已在悄然間支撐起數以百億的新型產業,一個PAPI醬,獲得1200萬的風投,且不論數據背后的真實性,這一現象本身,其實代表了90后的消費思維與偏好。好的東西,需要以合適的被市場大眾所接受的方式出現,不要動則對90后00后的審美嗤之以鼻,要投其所好,而非兩敗俱傷。事實上,筆者身邊不乏90后的顏值堪比“韓流”,頗具藝術才華的非遺傳承人,也陸續有與之簽約,以“粉絲經濟”來撬動90后對傳統文化的回歸。
國際化:中國模式的反輸出
文交所是一個完全中國化的產物,雖然最早的雛形來自于法國,但事實上落地生根卻是在中國。從2009年上海、深圳分別成立文交所至今,文交所已跌跌撞撞走過了七個年頭,“摸著石頭過河”似乎是對這個行業最恰當的描述。這種中國式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經歷了野蠻式的生長后,也面臨著整個行業的重新規范與對外探索。作為跨金融、跨文化、跨商業的綜合性平臺,文交所的未來發展,需要更多國際化的元素加入與反輸出。可以這么說,文交所與藝術品金融化,是中國迄今為止,在文化領域搶到的唯一一個有話語權的至高點。而事實上,這個至高點本身卻是帶有缺失與先天不足的,國際三大藝術品趨勢報告,卻從未將“中國當代工藝美術品”列入研究范疇,國內也未有高校介入趨勢發布的研究或成立相關機構。我們需要更多的與國際權威機構的合作與深入交流,需要更國際化的跨領域人才(尤其是私人藝術銀行的人才及金融人才)加入文交所的商業模式的研發隊伍。2015年7月,中比基金正式成為南京文交所股東,這一中國烙印明顯的產物第一次被國際所關注。未來,隨著“一帶一路”以及更多的中國文化企業涉及海外項目,相信文交所會越來越國際化,中國模式的反輸出,將成為2017的一大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