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健其人其畫——名家題詞與集評
來源:中國書畫網 作者:中國書畫網編輯部
徐健,師從中國現代著名小寫意花鳥畫家王雪濤先生,亦曾受業于著名畫家、文史學家王森然教授和著名書畫家董壽平先生。在諸位名師的教誨與熏陶下,加之勤奮好學,又天資聰穎,徐健弱冠之齡就已技高一籌。其筆下的花鳥畫深得雪濤先生真傳,造型精準,筆法勁健靈活,設色艷麗清新,充滿生機。除花鳥畫外,徐健在人物、山水等題材亦有所創新。
徐健弱冠聞名,其繪畫創作得到許多畫界、文學界老前輩的肯定和稱頌。如,啟功先生曾題詩贊之:“法乳能傳王雪濤,名花齊放倍妖嬈。眾香國里書香在,萬紫千紅韻更超。”董壽平先生曾題贈:“徐黃遺風”等等。此外,徐健在長期艱苦的生活中,依然發奮勤學,并數十年如一日盡心盡力照顧老師,也深受老先生們的贊許。茲遴選部分題詞及評論,以助讀者了解徐健其人其畫。
名 家 題 詞

王雪濤先生為徐健題贈:“業精于勤”

啟功先生為徐健題贈:“法乳能傳王雪濤,名花齊放倍妖嬈。眾香國里書香在,萬紫千紅韻更超。”

左:謝稚柳先生為徐健題贈:“花鳥清華”; 右:程十髪先生為徐健題贈:“妙筆生花”
名 家 集 評
徐健,1955年生人,祖籍無錫,生長在北京。1979年定居香港,是一位很有才華的青年畫家。人民美術出版社將他的百余幅繪畫作品出版之際,他希望我為他撰寫序言。徐健天資聰穎,孩提時就喜愛繪畫。他在十六歲時,因不甘虛度光陰,拜師學畫,從此步入丹青筆墨之路。那時,正值十年“文化大革命”之中,許多畫家,其中包括我在內,都因莫須有的罪名,遭受無端的批判和摧殘。“人生識字憂患始”,而徐健卻毅然作出了自己的選擇,這是十分難得可貴的。
他師承花鳥畫家王雪濤先生和畫家、文史學家王森然先生。在他們的教誨和熏陶下,徐健成長進步很快。他尤為對雪濤先生的用筆、著色、構圖等畫法領悟頗深,打下了較為扎實的功底。
他時常來我處看我作畫,問書法、技法、畫理、鑒賞等方面的繪畫知識。他勤奮好學、好問的精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在近二十年的作畫實踐中,由于他的勤奮和努力,使他獨特的藝術風格立于畫壇之中,他的繪畫視野開闊,用筆煉達,筆墨融合,設色自然,氣韻混成,他筆下的花鳥蟲草極為生動,曲盡其態。無論是丹頂仙鶴還是綠葉紅荷,總是秀麗多姿,充滿生機,給觀者留下清新盎然的深刻印象。
徐健的作品曾多次在中國美術館、香港人民大會堂、新加坡等地展出。他的作品漸為中外人士所推崇。中央電視臺曾播放他的專題片《香遠益清》,給予了較高的藝術評價。我相信,徐健在今后的創作中一定會取得更大的藝術成就。

董壽平先生為徐健題贈:“徐黃遺風”
花卉、翎毛為我國重要的畫科,深為大眾所喜愛,歷代南北名手輩出。擅于此道的畫家,取勝之術。不外力求真實功力與講究筆墨意趣二途,前者終是形象的準確與色彩的艷麗,而后者則推崇筆情墨趣象外之意,二者各有千秋,各領風騷,各有自己的門庭流緒。論畫不可有門戶偏見,對前人尤不可妄為褒貶。寫意花鳥畫,自徐渭、陳復、朱耷出,生面別開,風行不已;近四百年來,高峰起,名匠如云,揚州八家,海上三任,為人稱道;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等影響尤巨,此派畫風行近代畫苑,歷久不衰。冀人王氏雪濤,北京畫院已故院長,當代著名畫家,當年曾出入齊璜、王云門前,作花鳥翎毛,半工半寫,雅俗共賞,形神兼備,自有門庭。從其學者高足甚多。
徐健,字漢賓,1955年生,祖籍江蘇無錫,生長于北京。七十年代,曾受業于畫家王森然、董壽平先生,尤為花鳥大師王雪濤先生賞識,立雪濤堂前,追隨披履,侍奉茶湯,垂十數年,形影不離,得王氏面授指點,深得其藝術神髓,為得意門生之一。所畫牡丹、荷花、仙鶴、喜鵲、鴛鴦等幾可亂真。徐健習畫,重傳統,隨師道而不一味囿于一家一法。經常出入山林苑圃,以造化為粉本,擴大題材,捕捉神采。近年遷居香江,交游見識更加廣博,藝術日臻成熟,事非偶然。
徐健為人,老成持重,文質彬彬,不似商賈中人。處事待人,溫恂有禮,江南氣質,燕北風度,兼而有之。庚午秋日,初識徐君于晉陽旅次,其儀表談吐,今又晤于海澱寓下,一席暢敘,乃悉其學養之博,從藝之勤,得聞《徐健畫集》即又問世,樂此一序。
徐 健 畫 集 序
中國畫,可以認為容易,也可以說很難。認為容易者,只要把白石老人的畫稿拿過來臨摹幾遍;或者將前人畫的梅、蘭、竹、菊、松、石和寫意山水,搬過來重新組合,便可成為“著名畫家”了。說它難,是因為在中國繪畫的歷史長河中,前人已建造了座座豐碑,不要說自己再建立一座豐碑,只要能繼承傳統,有所創新,不是因襲,能發抒己意,就已很難很難的了。我看徐健的中國畫,作品本身告訴我,他是屬于后者。
徐健,字漢賓,1955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蘇無錫,與徐悲鴻先生為同宗、同族,徐氏本家。少年時即喜繪畫,十五歲跟隨著名花鳥畫家、前北京畫院院長王雪濤先生學習,自此即陪侍先生終生。雪濤先生(1903--1982)為白石老人弟子,擅長花鳥畫,尤精于小寫意,有華新羅遺意,他師法白石,在意不在跡象,故有自己的獨特風貌。徐健向雪濤先生學習,正是深得此心法。當代書畫界元老啟功先生在題徐健花卉作品時說:“法乳能傳王雪濤,名花齊放倍妖嬈。眾香國里書香在,萬紫千紅韻更超。”評價非常中肯。除從師雪濤先生之外,徐健還曾登王森然、董壽平先生之門求教。王先生責他多讀書,多讀詩詞,在畫外多下功夫;壽平先生輔導以山水、梅、竹,以豐富畫中涵量。另外作品還告訴我,他還私淑過于非闇、啟功先生。如他畫的《富貴白頭圖》,全用工筆重彩,即是非闇先生法。《清麗》圖中的荷花水草,清逸淡雅,充滿著書卷氣息,則有著啟功先生的筆意。除花鳥外,徐健還畫過人物、山水、駿馬、老虎、游魚等,都能取法當代名家,甚至還跑到上海美術學院找李天祥、趙友萍夫婦兩教授學習油畫,想從西法中吸取營養。杜甫詩云:“未及前賢更勿疑,遞相祖述復先誰。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虛心向前輩大師學習,繼承由他傳遞過來的優秀民族文化傳統,博采眾長,為我所用,我想徐健的這條求藝之路,是走對了。
徐健曾于香港大會堂、無錫美術館、北京中國美術館、新加坡萊佛士中心、加拿大多倫多市等多次舉辦個人畫展。每到一處,均受到社會的廣泛好評,并由香港電視臺、中央電視臺作了專題報道。在徐健的作品中,以表現荷花、仙鶴、雄雞三個系列的作品最為出色。
荷花系列中,代表作品有《香遠益清》、《清麗》、《荷花圖》卷等。荷花又名芙蕖,自《詩經》以來,累見之于詩人歌詠,而自周敦頤《愛蓮說》一出,在她美麗的身姿之外,又賦予了更高的人格內涵,故人們即喜愛自然中的荷花,同時也喜愛畫中的荷花。黃苗子先生題徐健荷花圖“香遠益清”,即是取自《愛蓮說》中的名句。的確,徐健的這件作品,提供人們的這種情思。那枝挺立盛開的紅蓮,引來無數的蜜蜂,由視覺產生嗅覺聯想,也許正是畫家所要表達的深意。荷花中碩大、碧綠的葉子,清脆寧折不彎的枝干,與乎優美嬌艷的花瓣,黑白對比,疏密相間,剛柔互濟,成為藝術的最佳組合,可以讓畫家的思想與筆墨自由馳騁。故在徐健筆下,能展現出荷花的多姿多態,很能引人入勝。

《香遠益清》(黃苗子題字),1987年作
仙鶴系列中代表作品有《海天仙影》、《詠鶴圖》、《松梅丹鶴圖》等。鶴,除了它象征長壽之外,還有它潔白的羽毛,長長雙腿,形象高雅潔凈;自由翱翔,鶴唳九天,與云為伴,如真如仙。除此含意之外,它那丹丁、黑羽、白翎,也是畫家喜愛描繪的形象。徐健正是抓住了這些含意和形象特點,為鶴傳神寫照。其中的《詠鶴圖》,畫一只丹頂鶴,正回首梳翎,造型準確而形象生動。香港著名的嶺南派老畫家趙少昂先生,看了之后十分高興,便欣然命筆,在丹頂鶴的身后添了兩桿墨竹,便成了一幅《竹鶴雙清圖》,這老、少兩代的合作,無論構思、構圖、筆墨,使人感覺到如天衣無縫,令人稱絕。

雞的系列,應該是徐健的看家本領的本領,最能體現其恩師雪濤先生的小寫意功力。代表作品有《紫藤群雞》、《紅柿雄雞》、《雞鳴圖》和《春風得意》等。從這些作品來看,徐健最善于畫雄雞。在他的筆下,雄雞或引頸高歌,或與同伴相逐相戲,總是那副雄赳赳氣昂昂的樣子。五色斑斕的羽毛,透出幾分得意;昂首闊步的姿態,有著幾分高傲,可謂深得其性,使人喜愛。在紫藤架下,兩只雄雞相斗、相逐,而母雞們在一旁觀看,充滿著人性,使人聯想蹁躚。其中可與《竹鶴雙清》(即《詠鶴圖》)相媲美的,是其與北京另一老畫家齊良遲先生合作的《紅柿雄雞》圖。先是徐健畫好雄雞,然后齊良遲先生于畫幅上端再畫柿子。這老、少兩代人的合作,心領神會、有如宿構。“紅柿”,象征著“紅市”,“雞”借諧音,寓意著“吉利”,其主題思想,十分明確。而兩人合作的心情,十分愉快,故他們把各自的功夫、素養都發揮得非常充分淋漓,是一件十分難得的作品。
左:《紫藤群雞》,1987年作 ; 右:《紅柿雄雞》(齊良遲補景并題),1985年作
徐健的優秀作品還遠不止這些,僅舉此數例可見一斑。他在求藝的道路上,轉益多師,以高標準要求自己。經幾十年的筆耕不輟,碩果累累。他才剛剛步入中年,就已經取得如此成就,我相信在未來中,他會更加勤奮,繼承傳統,勇于探索,努力創新,會有更多的收獲,祝愿他取得更大的成功。
徐 健 印 象
寫意花鳥畫家徐健,是中國寫意花鳥畫大師王雪濤的弟子,其作品深得雪老真傳,題材廣泛而形象生動,筆法勁健靈活,設色艷麗清新。后又得到著名畫家董壽平先生教誨,隨先生左右達二十年之久,于董老的書法和文人畫風格中獲益良多,繪畫的內容日趨豐富,增強了畫風的趣味性和文人氣息。同時期他也得到書畫藝術教育家文史學家王森然先生的指導,注重讀書和理論修養。在長期艱苦的生活中,以發奮學習努力創作的精神,和大量的優秀作品,贏得了諸多專家的好評和收藏者的喜愛。
徐健學畫年代時近文革中期,當時的文藝界要求一切“政治掛帥”,國畫界尤其是花鳥畫可以講已是奄奄一息,當然在這表面沉寂之下,一切真正的藝術家仍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追求,而老先生們大都過著極清苦的生活。徐健最早的啟蒙老師李洺是一位花鳥畫家。隨后在榮寶齋觀畫巧遇婁師白先生,當時徐健站在婁先生一副《雛鴨圖》前,潛心揣摩數十分鐘不忍離去,婁先生憐其心、愛其才,將徐健收其門下親自指教。數月后,徐健終因畫路不和而閉門自學。正當徐健陷入迷茫之境,好心的朋友把他就少給了王雪濤先生,徐健對于王先生早就佩服之至,只是苦于無門,未能入室求教,這次的引見使他得以投拜于王雪濤門下,從此走上了小寫意花鳥的正路。徐健當時在醫院工作,對于這些當時被視為“牛鬼蛇神”的人們深表同情,他不顧周圍輿論的壓力,甚至當權者的阻撓,經常出入于這些老先生的家門,盡可能幫老先生們找一些藥品和聯系看病等生活雜事,深得老先生們的贊許和傳授。這一時期徐健的畫作得到了長足的進步,所以在文革剛結束的年代,北京的景山公園、頤和園、北海公園畫展,徐健就有多幅作品參展。西城區文化館的一次書畫展示中,展出的徐健作品多達十余幅,并刊登在刊物中。得到了同行的矚目和好評。在北京畫國畫的圈子里,徐健二十出頭已小有名氣。當時能在榮寶齋文物商店賣畫已算是魚躍龍門。用現在的話講可謂是“出道甚早”。
七十年代末期,他通過不懈的努力去了香港尋求發展,八十年代以來在香港、北京、新加坡、加拿大等地相繼成功開辦了個人畫展,尤其是在香港地區名聲鵲起,雖年僅三十歲已蔚然成家,在同時期非學院派的畫家中,他屬沒有任何社會背景,在極艱苦的生活條件下,以十余年時光完成了他個人的藝術學習和創作,并在社會取得了成功。
九十年代中國在各方面的巨變,影響到各個階層人士的生活,經濟條件的轉變是美術市場活躍起來,中國書畫拍賣市場勢頭漸旺就是例證。徐健以他在海外十余年生活中對書畫市場豐富的觀察經驗和敏銳的經營目光,不失時機地在北京成立了中漢拍賣公司,近幾年來幾十場大小拍賣會相繼開槌,從書畫到瓷器、玉器雜項至房地產、物資、汽車、冠名權的拍賣均有不俗的業績,在拍賣的激烈競爭中,卻能夠以誠信為本,連續兩年獲得市工商局授予的“重合同、守信用單位”榮譽證書。能夠幾經拼搏,時至今日逐漸昌盛,足見畫家徐健在市場經營方面所具備的才能和素質,或者說他具備的過人膽識。
看上去溫文爾雅的藝術家徐健何來如此膽識呢?巴爾扎克曾經講過:“苦難對于弱者是萬丈深淵,而對于強者來說是一筆財富。”徐健自幼家境貧寒,少兒時代隨母親改嫁慘遭繼父虐待、打罵凌辱,為了維持家計曾以捉土鱉、寽槐花、割青草、修皮鞋、撿爛紙等等換些錢貼補家用,時至今日,雙手和腿上還留下多處傷痕,有時被繼父趕出家門,流浪街頭,寒冬臘月曾在水果店的草堆中熬過多少不眠之夜。他自幼喜愛繪畫,發奮讀書,特別是對古典文學、詩詞、考古、地理的相關書籍愛不釋手。為了生計很早就走入社會,飽嘗人間冷暖。參加工作后并沒有滿足現狀,始終保持了奮發的上進心和對國畫藝術的追求。他十五歲開始學畫,時正1970年,傳統繪畫尤其是花鳥畫在那個時代都屬于封建文化殘余,是反動剝削階級茶余飯后的欣賞閑品。在整個社會輿論對花鳥畫是否定的前提下,徐健卻開始了他慘淡而又執著的學畫生涯。這事遭到了繼父的堅決反對,曾多次遭受到了單位領導的批評,但他全然不顧這些,堅持手握畫筆實現自己夢般的理想。在那樣的逆境中他卻拜了王雪濤、王森然、董壽平這些當時都冠有“反革命”罪名,身為當時社會最底層的老人們為師。改革開放以來,這些藝術權威、大師的名字和他們的作品都被罩上了金子的光彩,他們的作品動輒就是數萬元的價值。在他們去世前的那段日子里,每天前去的求畫者、仰慕者、攀附者、權勢者可以說是趨之若鶩;而少年徐健出入老先生家中的年代,真可謂是門可羅雀。這一切使徐健在少年時代就體會了社會在政治變革中的所謂世態炎涼。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里。”對于普通人而言,昨天的艱苦經歷和今天的成功只能證明這些普通的少數人并非對真理有著預見性的認識和把握,則往往是他們發自內心對真善美的追求,本質的善良和純真如果能在歲月的磨礪中保持不變,并能抵住生活邪惡的誘惑,是本性在險惡環境于艱苦生活中的如實體現。當然這一切在逆境中要付出代價,這樣的代價是今天四十歲以下的年輕人不能理解的,而“不良少年”徐健在付出若干代價后,則獲得了超于常人的遠見卓識與膽量,并為日后的全面搏擊積蓄了力量,為日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與徐健相識于七十年代雪濤畫室,二十多年來每次相遇都是長談短敘,范圍從書畫創作、鑒賞,到拍賣行情;從今日的燈紅酒綠,到往日的艱難心酸,對于他藝術學習和創作的歷程和現實生活狀況,工作上的經歷逐漸熟悉起來,本來他約我談談他的畫,我覺得談畫固然是大事,但對于今天功成名就的徐健而言,我認為更重要的應當談談他的經歷.一個生于貧苦人家,飽受生活凌辱的少年,在那個人妖混居的年代,逆當時社會年代的主流奮發而進的生活態度和學習精神,是值得我們回憶和學習。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在以“身價”定地位的今天,人的自尊和自強的精神已經不是社會衡量一個人是否優秀的重要標準,毫無疑問,這是不正常的.或者說是我們整個民族在經歷了長期的貧困生活后,對于金錢瘋狂追求的逆反心理表現.是我們民族的不可否認的悲哀現狀。社會世俗化把畫家和金錢等同起來,同樣是不正常的。金錢是一個畫家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絕不是全部,徐健是靠個人奮斗成功的。在那個年代他一無所有,但他堅持了發自于個人本性的追求,并有幸得到了和他生活于同一時代最優秀的中國書畫大師的人格和藝術的雙重指導,這種中國傳統文化的傳統指導方式和人物在今天的藝術界已經幾乎于絕跡了,這種舊式的先生與弟子間的關系的變革與科技革新無關,而主要是對傳統文化的革命所產生的效果。
我們這個時代的幾乎沒有了集道德、學問、藝術為一身的大師,這也是不正常的,但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一定會振興發揚,因為這是我們民族獨立于世界的精神。徐健是這種封建的繼承者,也是這種傳統式教育中的受益者。在《徐健畫集》即將出版的今天,我由衷的希望徐健能發揚這種精神,并團結一切力量弘揚這種精神,如能如此徐健將取得更大的成功。
自愛、自強、自立,從徐健的經歷中我們看到了這種精神,愿徐健在功成名就的今天,保持和發揚這種精神。
夏天星(著名書畫家)
2003年秋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