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格·方土水墨展”在中國國家畫院隆重開幕
來源:中國書畫網 作者:編輯:中國書畫網編輯部
中國國家畫院“大道不孤”系列展第五回:一格·方土水墨展近日開展。
此次展出的作品多為方土于2019年調入中國國家畫院后所作,包括其于2020年疫情期間所創作的幾個系列作品,涉及水墨的諸多命題:有從傳統一路延伸,源自于內心知覺觀照外界的;也有用實驗水墨方式,表現“同體大悲”憫人之意的;還有一路主題導向的作品。此外,還包括方土此前創作的傳統四條屏以及新作《覺醒者》等,多種畫風并存,展示出方土力求“存古意而開新境”的創作理念。

展出時間:2021年5月18日—2021年5月31日
開幕時間:2021年5月18日14:00
展覽地點:國國家畫院明德樓三樓頌廳
主辦單位:中國國家畫院
承辦單位:中國國家畫院創研規劃處、《中國美術報》社
自 序
調入中國國家畫院,年屆五十六。北方氣候與飲食,竟一時難以適應,偏又疫情來襲,人人口罩遮面,更覺京城少了些人情溫度,這又生出幾分孤獨。
好在筆硯在旁,孤獨也變得愜意了。恰逢中國國家畫院新樓落成,分得大畫室,心安一隅,神思生發,加上宣紙在北方明顯爽干,舞弄起來另有一番滋味。不久,院長履新,又有了“大道不孤”系列個展。我的展期被指定在5月中旬,僅剩數月籌備,時間緊迫,可謂機遇與挑戰并存,壓力與動力同在。
初來乍到,該拿什么亮相呢?有人建議可用早期的實驗水墨,只可惜多數已被機構收藏,很難再追借,再說,這又不是回顧展。回想2020年疫情肆虐時,困在老家數月,唯有畫畫解乏。其時內心和所有人一樣,充滿恐懼、困惑、惘然和焦慮,憑此難言的心緒,我倒是創作了幾個系列,涉及水墨諸多命題:有從傳統一路延伸,源自于內心知覺觀照外界的;也有用實驗水墨方式,表現“同體大悲”憫人之意的;還有一路主題導向的作品。如此這般,再加上傳統四條屏以及新作《覺醒者》等等,多種畫風并存,足以展示我力求“存古意而開新境”的創作理念。愿藉此展以畫會友,盼與同行切磋,懇請大家指教。
此展冠名“一格”,源于二十年前,林墉先生為我所作的“梅蘭竹菊”起名。當時他觀畫良久,說出兩字:一格!以我當時的理解,這是贊許,更是鞭策。時光荏苒,近期我似又有所悟,一格之意,在既知其意又不執其意者,欲行他人難行之行,則身系一格,又不拘于一格。
居京時日漸長,水土慢慢適應,既習慣了安靜,也享受了清歡。畫畫之余,我慣于沏一壺茶,放點音樂,蒔弄一下花草……雖獨處一室,卻覺著與萬物相伴,不經意間忘卻了所有的塵世煩擾,正如莊子所言“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由是觀之,可謂吾道不孤。
2021年5月
部 分 展 覽 作 品 欣 賞

《夢·三星堆》 縱200厘米 橫1000厘米 2018年作

《神秘面具》 紙本設色, 縱190厘米 橫232厘米, 2020年作
展 覽 眾 家 談
盧禹舜(中國國家畫院院長)
展覽中看到方土這么多的作品,確實能夠感覺得到他是一位創作能力很強,有激情、有熱情的藝術家。正如大家所了解的,方土始終活躍在中國畫界的最前沿,力求探索創新,在形式出新、形式出奇等方面頗具代表性。此次展覽給我較大的感觸是,方土把探索創新的藝術形式、藝術語言、藝術成果,運用到了主題性的創作當中,而且內容形式語言又做到了互相協調、和諧一致。這充分體現出了方土高超的藝術創作水準。
作為一位博古通今,善于學習吸收的藝術家,方土在深化主題過程當中,在對形式語言進行了較多探索的同時,對作品的內涵也進行了充分地挖掘投入。他可以從最普遍意義上的事物出發,以最具民族性的語言特點,對事物進行特殊地、具體地生發和創作,每件作品都做到了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個性化比較強,體現了當代藝術家追求創新、創造的時代精神。
何家英(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方土的畫已經到了一個境界,怎么點、怎么畫,都是對的。
方土本身是一個激情四射的人,為人豪爽灑脫、非常意氣,使得他不喜歡拘泥于某種固定的樣式里。并且,方土的創作靈感往往來源于一些事物對他的感染,所以他的畫沒有停留在表象當中,而是更加關注社會的文化現象,并加以自身的理解,超越了水墨的視覺思維,賦予了事物一種形象和符號,表現得非常深刻。
水墨的震撼力往往來源于藝術家內心所被震撼的一種感受,并將它放大表現。方土把事物和現代筆墨語言進行了非常好的結合,他沒有把筆墨當作一個固定的范式,而是在對筆墨語言的不斷地探索當中豐富他對各種事物的表現,他的內心始終保留著很多對新鮮事物的感受。可以看到,這幾年方土的藝術探索完成了一個飛躍性的發展,這個展覽一進來,我們就有一種被震撼到的感覺,令人佩服!
張江舟(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
無論作為畫院領導,還是青年培訓導師,或是藝術家,方土的貢獻都是多方面的。方土的題材里有傳統形態的山水、花鳥,也有寫實的人物,也有抽象水墨。對于20年前的實驗水墨,方土是很受關注的一個年輕代表,所以這個展覽讓我又重新看到了20年前他作為青年水墨家的影響。方土的作品反映了社會的進程,反映了當代人與社會的問題,這是因為他近距離關注現實,近距離面對生活。僅從這一點,我認為方土是一位有文化關懷和使命意識的畫家。
劉萬鳴(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
走入方土的畫展,耳目一新。方土的畫,有的非常寫實,有的非常抽象,有的非常傳統,有的非常當代。作為一位個性化的藝術家,他表現的語言是豐富的,做到了筆墨在精微和廣大之間地運用自如。我認為方土的作品中有一種當代人的獨特視角,他看東西和傳統畫家看東西有區別,即便表達同一主題、同一物像,他也通過外在和內在結合,令筆墨的構架發生了變化。所以,在方土的作品中體現了當代人的心態,當代人的關懷和當代人的情感。此外,展覽也給我帶來一些思考,思考當代筆墨和傳統的關系,思考如何觀物像,如何把握物像的度,如何通過當代的筆墨把當代人的視覺表達出來,并和當代人的心靈發生對話。
何加林(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館長):
我特別欣賞方土的直率、犀利。方土是一個有靈魂、有思想的藝術家,早期方土作品的結構也是比較復雜和傳統,后來他從實驗水墨里找到一種語言表現的方法。他的筆墨里面既有傳統的印記,也有當代的觀念,所以在他的作品里我感覺到他是帶著問題去創作,他一直在思考著人、生命、自然之間的一種關聯,有其獨特的想法。從他今天的作品來看,呈現出獨樹一幟的格局。
李偉(中國文聯美術藝術中心副主任):
方土的作品讓我眼前一亮,沒想到展覽匯集了他這么多大尺幅的作品,我有以下幾點感受。1.水墨的可能性。他利用水墨特有的性質與內容形式完美結合,塑造出獨特的筆墨風格,中西結合的形式語言都有著比較深入地研究與探索。2.創作題材的多樣。不管是主題性創作,還是對生活的關注,無論是山水、花鳥、人物都有他個人的觀察角度和取材方式。3.他是一個非常有情懷的藝術家,他的作品中透露著藝術家的真摯、大氣、純真情感。
孫克(中國畫學會顧問):
展覽令人耳目一新,從廣東到北京,可以說方土打開了一個更加開闊的天地。如何在傳統水墨基礎之上讓畫跟著現代的步伐走下去,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在方土的作品里,我感到水墨畫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方土的底氣很足,他畫的都是水墨畫,基本沒有什么顏色,但是充分發揮了中國畫的傳統,展現出了水墨的變化,以及水墨的表達力、震撼力,他表現的內容有昆蟲系列,也有主題性人物系列,都很現代。沒有想到方土是一個這樣放得開的畫家,這可能是他到了北京以后心境各方面的變化所帶來的影響。
劉建(中國國家畫院藝委會秘書長):
看到方土的作品,沖擊力很大。他的作品內容不僅包括了花鳥畫、人物畫,還有山水畫;作品形式也是寫實、寫意兼具,同時還有一些實驗組合。無論題材和方式,都體現出方土混沌蒼茫的大氣象,不是簡單的某一繪畫類別可以概括容納的。此外,方土長期在廣東美術界擔任領導職務,培養了非常多的年輕人,如今這些年輕人正在茁壯成長,我相信以后會有許多的參天大樹,祝賀方土兄。
董雷(中國國家畫院創研規劃處處長):
一格——方土水墨展,呈現了方土老師既不拘一格又別具一格的藝術面貌。這次展出的以大尺幅的實驗水墨作品為主,既有宏大氣象又不失細節的精微處理,可遠觀,而我更喜歡在畫面近距離體味其中多層次的水墨變化。畫面里種種的偶然得之,不同于精心設計,天然去雕飾,十分精彩。新創作的一組以“手”為內容的六字箴言系列,在一片水墨中的色塊處理,有畫龍點睛之妙。這是一個很大氣的展覽,展現了方土老師的不凡氣度。
方向(中國國家畫院山水畫所所長):
方土一步步走來更多的是基于他作為畫家的責任感,他是非常有擔當的藝術家和領導者。今天展出的這批作品很多都是片斷性的東西,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跟我們以往的中國畫創作的思維不太一樣。一直以來,他都在堅持進行各種轉換,這種片斷的切換,和我們當下的審美生活方式十分相像,跟我們的生活和社會息息相關,我想這是由他多年以來的生活沉淀和文化修養積累而來的。
王平(《中國美術報》社社長、總編輯):
按照常規的理論來講,“嶺南畫派”的色彩表現普遍較為濃烈,而作為從“嶺南畫派”中走出來的代表性藝術家,方土的繪畫風格卻更多地承繼了文人畫的傳統,從而與“嶺南畫派”的藝術面貌拉開了一定距離。總而言之,在方土身上既凝結著廣東人敢于闖蕩和嘗試的改革精神,也在骨子里堅守著中國傳統文人畫的核心精神與內在意蘊。他以自己寬闊的創作領域與個性化語言,成為中國當代水墨繪畫發展中的一位“標本式”人物。
劉罡(中國國家博物館書畫院院長):
第一次全面地看方土兄的作品,非常震撼。今天展廳里,有時下正在進行的三星堆考古,有民國時的文人,這體現了他關注生活、與時俱進的創作理念,我覺得方土現在的藝術道路比較正確,他確確實實是當代中青年藝術家典型代表。我相信方土兄是絕對能擔當起領軍人物,也期待著他在中國國家畫院再創造新的輝煌。
邱挺(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副院長):
方土的創作為什么會呈現今天這樣的面貌,是因為他的筆墨語言會隨著他想表述的對象在不停地轉化調整,所以他的作品有環保的,有動物保護的,有關于疫情的,關于考古學的等等,而且每種表現都不是生硬的,把語言轉化做得非常成功。我想今天藝術家創作的核心,就是對當下的敏銳程度、對時空的拿捏、對材料恰如其分地把握,方土在各方面都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現實典范。以方土的積累和其蓬勃的筆墨語言,我相信他未來會走得更遠。
王永(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專職副主席):
首先我受李勁堃主席的委托代表廣東省美協祝賀方土展覽的成功開幕。這個展覽在廣東也引起很大的關注,方土先生生長成長在廣東,他的整個藝術歷程和重要的藝術風格都與廣東密切相關,同時他在廣東任職期間,為整個廣東的美術事業的發展做出很大的貢獻。可以說方土代表廣東的一個學術高峰。我一直很關注他的創作,我認為他的整個藝術追求歷程是傳統基因與現代元素融合的范例,他以自身的學術追求對純粹的傳統題材進行了非常現代的、新的視角地轉化,給當代水墨畫發展提供了非常好的范例。
鄭阿湃(廣東畫院副院長):
我跟方土是多年的同事,他是我廣州畫院工作時的領導、搭檔,他對年輕人的培養,對同事從藝術上、繪畫上、生活上的關心,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十幾年來,在方土院長的帶領下,廣州畫院各方各面都起了很大的變化,在這里我受林藍院長委托,也代表廣州畫院同仁,對方院長這么多年的努力工作表示感謝。
于洋(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研究中心副主任):
方土老師的學術思考和藝術觸角都非常廣泛,他把他花鳥畫的筆法,包括人物畫和主題性創作都能夠很好地結合,這一點確實在畫界里獨樹一幟。今天看到他的《三星堆系列作品》特別有感觸,從原古符號里發掘青銅的代表,把水墨的視覺張力彰顯出來,同時又喚醒原始文化的野蠻和精致,在這一點上方土老師有他鮮活嶄新的思考。以往主題性的表現會停留于形,或者某個符號的重復,但是方土卻把花鳥畫的筆墨,以及寫意都非常貼切地融合在一起了。
陳鵬(中國國家畫院花鳥畫所副所長):
方土有超過一般畫家的魄力,他對畫認識的深度和廣度,也超越了一般畫家,在他的作品里,我真切地感覺到他在作品里要表達的寬泛,和汲取傳統文化的廣博。當然,也正是由于他在筆墨上修養,所以他能抓住藝術之根、藝術之源、藝術之脈,畫出一些糾纏當中的形象和語言,畫出了當代應有的時代特征。
范揚(中國國家畫院藝術家):
看了畫展,十分震撼。方土的畫不但畫得大,更有一種大氣貫穿在其中,“獨立之精神,自由之筆墨”,在方土的作品里是顯而易見的。正如方土在自序里所說的,我覺得方土來到北京,不但治好了他的風濕腿腳,更讓他可以放開手腳了,可以追上這個時代的光輝。
梁占巖(中國國家畫院藝術家):
本次展覽是方土來北京后的第一次亮相,把家底都亮出來了,從這個展覽中可以看到他的看家本事是多面的。首先,方土的畫格局還是凝重、深厚的,他的畫撲面而來有一種沉甸甸的東西,這與嶺南畫風的漂亮、輕松、時尚是完全不同的,如好多人所說,方土是一個現象。方土性格中有豪爽、有性情,還有智慧,所以在他畫里處處能夠顯示出創造性的作用。此外,這個展覽還帶給我一種觸動,畫面背后包含有畫家特定的情緒,以及畫家個人對待生活、對待藝術的態度。正是方土的自信和性格,給他的畫注入一種情緒,使得他畫具有一種視覺的張力,十分難得。
陳風新(中國國家畫院藝術家):
展覽之前,我先翻了一下畫冊,便跟方土說:“你成了!”。在“大道不孤”系列展中,方土是獨樹一幟的。方土是一個特別敏感的人,平時對很多事情都非常關注,不管是朋友的狀態,還是社會的狀態,他都會用很流行的繪畫去書寫,同時還做一些筆記。這次的作品很多都是他用平時收集的素材所創作而成的巨幅作品,今天一進展廳確實很讓我震驚,方土即便到了這種歲數還那么拼命堅持把自己心中的理想世界呈現出來,作為好朋友我感到很欣慰、很驕傲。
李孝萱(中國國家畫院外聘研究員):
方土這么多年在水墨上的探索我歷歷在目,確實有不少成效。我覺得方土特別有魄力、有勇氣。當下關于水墨問題的爭論特別多,水墨的邊界也在不斷被打破,可以說我們正處在一個極其混亂的時代,但方土還在堅持架上繪畫,我很佩服。當然方土也是時尚的,不是“躲在小樓成一統”的人,他有遠大的理想,我覺得在方土內心,他一定要做一個全球性的畫家。
郭子良(中國國家畫院藝術家):
這個展覽和印象中的方土兄不一樣,因為他經常在微信發很多他的寫生,山水、人物、花鳥都有,我以為他的作品可能大都見過了,結果到了展廳之后發現大部分都沒見過,說明他來了北京兩年確實下了很大工夫。方土兄畫畫非常靈活,想法特別多。我覺得方土本身是一個矛盾體,在他身上傳統跟現代、寫實跟表現都有呈現,還有一些其他藝術以外的想法,這也是他作品的特點,但是我想這種矛盾體,也會隨著藝術家每個階段的發展而發生改變,最終回歸到更純粹的繪畫狀態。
劉進安(首都師范大學教授):
方土的實踐和創作跟我們現在大多數人走的路徑都差不多,令我不由地思考兩個問題:一個是水墨與造型的矛盾,即在一個具體形狀里面,如何施展我們的筆墨?另外一個就是筆墨的關系,在現代水墨當中,筆墨的存在價值是什么?其實,中國畫具體怎么走是每一個畫家的事情,看到了方土涉獵如此豐富廣泛的題材,他可能也想在里面找出最好的方式,這一點給我印象最為深刻。
王曉輝(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方土兄作品的題材是多樣化的,但他所堅守的學術是沒有變的,他一直站在繪畫角度來看水墨,是鮮活的、直接的。我認為這種鮮活和直接是建立在感受力上的,這個感受力是在繪畫的基礎上不斷探索、不斷修養、不斷感受而實現的。從這方面來說,方土兄至少給我們同代人做了一個榜樣,他對筆墨無所懼,不管做什么事情都用筆墨去做,沒有猶豫,沒有懷疑,值得思考和學習。
趙文江(中國藝術研究院國畫院創作研究員):
2004年就認識了方土兄,大氣、豪邁、熱情放在方土兄和其作品上都是很恰當的。我認為方土的人物畫應該用山水畫傳統的經典理論去解讀,他的人物結構,參考了山水畫里的黑白關系,云的流動是他畫面中的血脈,貫穿著他所有的作品。而且方土作品有一個特點,就是傳統學院派教學分科式的規劃,實際上在他的作品里是被打通的,就像今天的“一格”主題一樣,獨具一格,以上就是我的理解。我忽然想起清朝有一首詩,“英雄何必讀書史,直攄血性為文章。不仙不佛不賢圣,筆墨之外有主張”。
郭莽園(藝術家):
方土是非常聰明的人,他主要生活在嶺東,因為我們那個地方一直受到嶺南畫派的影響,所以方土一開始是畫花鳥系列的,但是現在他可以畫山水、花鳥、人物、現代水墨等。方土最可貴的是雖然從傳統出發,卻可以將筆墨語言的功力發揮到最大,從他身上可以學到了很多現代的理念,這次展覽就比較完整地體現了方土的精神。方土一直以來都是有目標、有追求的,所以他來到中國國家畫院后可以有更廣闊的天地。
許宏泉(藝術家):
方土是一位有思想、有才情的藝術家。多年來,方土執著地做著現代水墨,這證明了他的底氣和才情。當代水墨就是要有探索性、有思想性和批判性,而方土正是在現實與夢想之間,在現代傳統之間的尋找、碰撞中,撞出他自己的一條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