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英精品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隆重開幕
來源:未知 作者:admin
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的“人民形象 中國精神——中國藝術研究院著名藝術家系列精品展——何家英精品展”于4月15日上午10:30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二層4號展廳隆重開展。
何家英
本次展覽展出何家英工筆及寫意作品近40件,其中工筆畫20件、寫意畫20件,既有各創作時期的工筆畫代表作品,也有近些年來創作的寫意畫精品。如《山地》、《落英》、《大涼山的女人》、《偏梳苗婦女》等。
在展覽現場,何家英先生就此次參展作品及近兩年的創作情況對中國書畫網記者做了介紹和解讀。
落英 90.5x350cm 絹本設色 1992年
山地 136x166cm 紙本設色 1983年
大涼山的女人 64.5x57cm 2015年 紙本設色
近年來,何家英在國內外受邀舉辦了不少作品展覽,但他卻坦言,唯獨在北京辦展,是最讓他緊張的。展覽現場,何家英對記者說,“一方面,北京云集了眾多名家,大家對藝術的見解、見識較為廣泛,而自己的作品大多是在北京‘露過面’的,擔心大家因為太熟悉,而沒有新鮮感,所以,如果沒有一批新的力作,真的不敢在北京搞個展。”此次參展的都是何家英三十年多年來創作的精品,何家英介紹,這些作品一直都本著國家所提倡的文藝思想來踐行的,始終都貫穿著“命運”的主題,承載著人的命運和宇宙之間的關聯。
作為中國近30年來最杰出的畫家之一,何家英的工筆畫以其圣潔、感傷、雋永、真切的人物形象和深刻、巧妙的創作構思以及精妙、清雅、樸素、高華的藝術品格開一代畫風,贏得了業界內外人士的一致好評。他的寫意畫也從工筆畫中派生而出,并繼承了元人文人山水畫的筆墨與品質,形成了富有詩意的小寫意畫風,成為何家英藝術中的另一組成部分。
古代造像的研究,不能丟!
工筆畫藝術是中國繪畫早期的主流形式,已達到了中國繪畫的巔峰。自唐宋到新中國,歷經千年的進階,而何家英正是當下這個“時代階梯”的前足者。在何家英看來,當今的中國工筆畫空前繁榮,在中國產生了巨大影響,這是一個可貴的成就,需要得到梳理和認同,但同時他也提到,在工筆畫領域,無論從創作思想還是文藝理論,材料制作、藝術觀念,都存在不小的問題,亟待去解決。
春城無處不飛花 240x155cm 紙本設色 1980年
基于此,中國藝術研究院目前也專門成立了工筆畫研究院,加強該方面的創作和研究。何家英表示,現在學院派的教學以西洋畫素描作為繪畫基礎,這個毋庸置疑,因為素描是一切繪畫的基礎,但素描不僅是西方的還應該是中國的,素描應包含中國傳統造像方式方法的傳承和研究,而藝術研究院的傳統學科就是承擔了這個責任,彌補此方面的空缺,讓那些值得傳承的文化成就和文化遺產不至于隨著時光的即逝而丟掉。藝術教學有責任擔當起傳承責任,加強古代造像的研究。當今藝術界必須要從理論上加強中國文藝理論的研究,尤其是古代文化學術的研究和梳理,因為這是藝術的根本。而在創作過程中,不可急于求成,因為中國傳承下的藝術和歷史博大精深。
街道主任 112x91cm 絹本設色 1981年
此外,繪畫材料的研究和推廣也是工筆畫領域的重要內容,材料是繪畫的載體,有什么樣的繪畫材料就會有什么方式的繪畫,材料的改變也會改變中國畫的面貌,這一點在中國壁畫上體現尤為深刻,藝術家對中國壁畫的研究,不能僅僅把視角拘泥于明清時期,而應該把視野放長遠,尤其是中國晉、唐宋的藝術,都值得進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并且發揚光大。研究中國壁畫體系會發現,它們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靈感,給與今天的中國畫、現代畫繪畫體系產生巨大影響,讓中國的藝術特別是中國工筆畫藝術立足于世界藝術的前列。
三十多年的創作實踐,何家英透過中西方繪畫表象的對立,注重于繪畫本質,發現了中西方繪畫語言的共通原理與根本規律,使兩者融合成為了一種渾然天成的自然狀態,自由地運用其中所長,并立足于中國畫的本體語言,對中國畫的現代性展開了創造性的構建,使傳統工筆繪畫煥發出了新的生機,也在國際上得到了廣泛關注。
“中西方的藝術的融合,不能停留在表象上,雖然中西方繪畫是對立的體系,在從繪畫本質上,是相同的。中西方繪畫要從蔚為大觀、正面的共通的層面汲取營養,而不是拘泥于旁門左道的、刻意突出自己的小個性,而應該走一條真正的大統之路。”何家英對記者說。
工筆體現創作思路 寫意需要筆墨功夫
被譽為“當代工筆人物畫最具代表性畫家”的何家英,近兩年不乏寫意作品見諸展覽。而何家英并非從出道開始就專攻工筆畫,他最先是練習寫意畫,頗受多位大家影響,后來才轉到工筆。如今欣賞何家英作品會發現,何家英的藝術創作,是融“工筆”之精微、貫“水墨”之疏朗,兼寫實與意象、凝厚與清雅,呈現了詩性、真切、悠遠的情懷——精微處毫發畢現,疏朗處墨趣橫生。
采訪中,談及當下工筆畫的現狀,何家英也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工筆的體制,能夠承載作者的生活感受,體現創作者的創作思路。而寫意畫同樣需要很大的筆墨功力。在學習和創作中,參照大師的作品形成一幅自己的作品,甚至取得成功,這是相對容易做到的,但是想形成一幅真正代表自己風格,個性化的作品,則需要時間和功夫。如果大家都只模仿一個老師、一個畫家,沒有自己的東西,那工筆畫是要被毀掉的。”
對此,作為何家英的得意門生,曾獲得第十一屆全國美展“中國美術獎創作獎金獎”,中國工筆畫學會常務理事孫震生深有感觸,在現場他對記者透露:何家英先生在藝術上的嚴謹和認真的態度,像信徒一樣虔誠,這些都一直影響著學生的創作,尤其是在技法方面何家英一直強調切勿亦步亦趨的學習老師,而是要盡量畫的和他不一樣,創作出自己的風格,有自己的面貌,不要學成“小的何家英”!
何家英后期的創作,從工筆畫又派生出小寫意畫,完全脫離開黃胄時期老師的風格,在進行寫意畫的探索式創作時,借鑒了元代文人畫的寫意體式筆墨,他表示,元代文人的寫意畫并非和明清寫意畫似得那么率意,元代文人畫中工筆是基礎,文雅、平靜 有書卷氣,有精深的筆墨內涵,這些都是值得品味和體會的。
創作中何家英注重把山水畫的筆墨風格融入人物畫中,線條、用筆纏綿,這就是元人山水畫的水墨風格,超脫世俗的精神貫入自己的寫意畫中,也許一開始并不成熟,但經過多年來的探索和創作,會逐步找到創作的宗旨和感覺。
何家英表示,近年來,自己作品的藝術市場反響較好,但藝術家不應該把精力放在藝術市場上,因為每一幅畫,都是自己的創作寫照,一幅作品從創作到完成可以慢,但必須是精品。
“我馬上到退休的年齡,我希望自己退休,可以躲起來畫畫,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專心畫畫。這是我的愿望。”何家英對記者說道。
何家英,1957年出生于天津,自幼喜愛畫畫,1977年考入天津美術學院繪畫系學習國畫,1980年畢業后留校任教。曾任第九、第十、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現任中國美協副主席、當代工筆畫協會副會長、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工筆畫研究院院長。曾獲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中國文聯“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中宣部“四個一批”文藝人才等榮譽。擅長當代工筆人物畫創作。代表作品有《山地》、《十九秋》、《米脂的婆姨》、《酸葡萄》、《魂系馬嵬》、《秋冥》、《朝*露*桑》、《舞之憩》、《楊開慧》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