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畫家靳尚誼:“文化最重要的是傳承”
來源:未知 作者:admin

“聆聽大家”系列訪談——
著名畫家靳尚誼:“文化最重要的是傳承”
我們的工作和藝術創作都是為國家文化的發展、文化建設服務的
問:回顧您幾十年的工作、生活經歷,個人的每次選擇都和時代同步,都是從國家的需要出發。請您結合自身經歷,談談個人成長與國家需要的關系。
靳尚誼:我學畫畫的時候是上世紀50年代,那個時候新中國剛剛建立,百廢待興,處在一個發展的初期。除了經濟建設以外,文化建設也是很重要的。當時蘇聯派了大批的專家來華,設立了油畫訓練班、雕塑訓練班、表演訓練班、導演訓練班,幫助我們建立了中央樂團、芭蕾舞團等等。我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學習的。
我1953年畢業,畢業以后就留在學校讀研究生,后來又考入了油畫訓練班,由蘇聯專家來教,那時我才正式開始學油畫。本科的時候我們是搞普及工作的,畫的都是年畫、連環畫、宣傳畫這類的。正式學油畫是1955年至1957年,正趕上國家要建革命博物館、歷史博物館、軍事博物館,需要一批歷史畫,所以我的油畫從一開始就接觸歷史和人物。其實我們的成長跟新中國建立初期各個方面文化上的需要密切聯系,所以我們的工作和藝術創作都是為國家文化的發展、文化建設服務的。
改革開放初期,我開始擔任領導職務,開始當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后來當院長,教學的改革、教學的發展因此也成為我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不管是我的創作也好、教學也好,都是跟國家的經濟發展、社會需要密切聯系在一起的。
靳尚誼接受本網專訪
藝術中的創新,不是一個最高標準,而應該是個最起碼的標準
問:您一直筆耕不輟,前不久還舉辦了一次畫展。作為一位在藝術追求上不知疲倦的畫家,您不斷地走出自己,攀登下一個更高的山峰。“不斷嘗試、不斷實驗、不斷失敗、不斷總結”,請您談談您的這種創作理念。
靳尚誼:搞藝術其實很艱難,不是容易的事。藝術中的創新,不是一個最高標準,而應該是個最起碼的標準。我的老師董希文先生,他的每一張畫,由于內容不一樣,表現形式都不一樣,所以是不斷地在探索新的東西。
我現在年紀大了,去年辦了個展覽,沒有很多新東西了,所以就把展覽的主題定為對油畫語言的學習過程。這個學習過程大概分以下幾個階段。早期是采用19世紀的一些直接畫法,這種風格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創作里頭是很普遍運用的,大多數都是這種寫意性的,多人物的這樣一種風格。
改革開放以后,我開始畫肖像畫,想搞一些新的東西了。當時出國機會多了,看到了很多歐洲的原作。看到原作后我就發現我的水平不好。我就研究到底是什么原因啊。后來發現是素描中的體積問題沒有完全解決,所以我就想用古典的形式,認真把體積問題徹底解決一下。在美國探親時我就做了一個試驗,恰逢一位畫廊老板讓我畫一張肖像,我就按照自己對油畫新的理解,著重實踐突出體積和空間,加強邊線處理,使作品的層次厚度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畫完后,美國畫廊老板很驚訝,他沒想到一個中國油畫家能如此準確深入地表現繪畫的對象,他提出讓我留在美國,用“技術人員優先”法則為我辦綠卡。我說我不愿意,后來就回來了。回來就畫了《塔吉克新娘》,后來他們說這是新古典主義的,其實我不是追求風格,我是研究基礎問題。我這個畫法在當時引起轟動,很新鮮,中國沒有這種風格。之后的《瞿秋白》《果實》《青年歌手》等都是這種古典風格,這是我第二個階段的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