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在博物館里裝了一個黃金馬桶,所以……排泄就成了藝術
來源:中國書畫網 作者:朱潔樹

藝術家莫里吉奧·卡特蘭2011年宣布退休之后覺得寂寞難耐
通常情況下,體育明星會退役,但是藝術明星很少退休,即便退休,他也很少會昭告天下:從今天起,老子不干了。
不過在2011年,莫里吉奧·卡特蘭(Maurizio Cattelan)——這位世界上最昂貴的在世藝術家之一——在紐約古根海姆舉辦個人回顧展的時候,在他職業生涯達到巔峰的時候,向世人宣布說自己玩完兒了,創造力枯竭了,對藝術界的資本游戲感到厭煩了。然后他就退隱江湖了。
卡特蘭在藝術界一直是位麻煩制造者,退休生活讓他覺得寂寞難耐,“事實上,不工作不比工作更讓我難受。”他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于是,技癢的他又做了一個東西,體量不大,也不會在公共空間展出,但是,對于這個壞小子而言,卻是一個恰如其分的代言。
這件作品將于5月初被安置在紐約曼哈頓古根海姆博物館的衛生間里,在一排標準化生產的科勒馬桶之間,有一個18K的黃金馬桶。

古根海姆博物館的衛生間里將安置一個18K的黃金馬桶,這件作品的名字叫《莫里吉奧·卡特蘭:美國》
我們記得薩達姆·侯賽因的宮殿里也有一套黃金的衛生潔具,并且,它的宮殿據說也將會成為公眾的博物館,那套潔具的未來命運不知將會何去何從。不過,實際上,獨裁者的品位通常都比較庸俗,薩達姆的馬桶并不是純金的,而只是黃金鑲邊的。
對于世人來說,它真的是黃金的,這點非常重要。藝術家歡迎參觀者走進衛生間鑒賞一下這件可以讓你閃瞎眼的黃金馬桶,但是,只有當人們坐在上面,回應自然的呼喚時,它才真正成為了藝術的一部分。
“也許有人會覺得這是個玩笑,但我并不這么認為。”卡特蘭出生于意大利帕多瓦,他的父親是一個卡車司機,母親是一名清潔工。當被問及這件作品是否與社會財富不平等有關,他回答說:“我出生的環境讓我去思考這樣的問題。但是,我并不需要去向觀眾解釋一件作品的含義。觀眾會有自己的判斷。”
卡特蘭和朋友在2010年出版了一份粗俗的圖片雜志,叫做《廁紙》(Toilet Paper),所以,這個黃金馬桶/雕塑是他一以貫之的風格。
同時,黃金馬桶也與杜尚的小便池遙相呼應。作為20世紀觀念藝術的開山之作,杜尚在一個小便池上簽了一個名字,并將之送到展覽現場。這件事情就發生在99年前的紐約,就是4月。

杜尚的《泉》是當代藝術的經典
談到下三路,意大利人似乎總是才華橫溢。1961年,意大利藝術家皮爾洛·曼佐尼(Piero Manzoni)制作了《藝術家的大便》,他將大便封裝于罐頭之中,與大便同重的黃金賣多少錢,大便就賣多少錢。

曼佐尼的《藝術家的大便》是以黃金價格出售的
美國總統大選激戰正酣,共和黨候選人唐納德·特朗普恰巧對于黃金也有非同凡響的熱愛,甚至連他的私人飛機都是鍍金的。
這件黃金馬桶的雕塑作品,其名稱為《莫里吉奧·卡特蘭:美國》,據稱這個名字是來源于卡夫卡的小說《美國》。
南希·斯佩克特(Nancy Spector)長期以來一直擔任古根海姆博物館的主策展人,當卡特蘭提出了黃金馬桶的想法,她立刻聯想到占領運動,以及對于不斷積聚的資本的擔憂。她向館長理查德·阿姆斯特朗(Richard Armstrong)轉達卡特蘭的建議時,后者思考了兩秒鐘,回應:就這么做吧。
卡特蘭和博物館方面都沒有透露這個黃金馬桶的造價,據說,這個馬桶是由私人資金提供贊助的,而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它將一直被安置在博物館的衛生間里。
博物館預計,到時候衛生間恐怕會顧客盈門,所以他們會安排保安或者工作人員在現場維持秩序,當然,也得確保沒有人試圖把馬桶上的黃金刮下來。他們認為18K的黃金足夠堅固,但是依然有破損的可能。
卡特蘭被視為公共領域的小丑,也是一個個性極強的人物。他承認,51歲退休的決定讓他自己痛苦不堪。歷時十年拍攝的紀錄片《莫里吉奧·卡特蘭:即刻歸來》(Maurizio Cattelan: Be Right Back)在紐約翠貝卡電影節(Tribeca Film Festival)期間在古根海姆博物館舉行首映。紀錄片導演莫拉·艾克塞羅德(Maura Axelrod)透露說,當她開始拍攝紀錄片時,卡特蘭還沒有宣布退隱,但是影片拍到尾聲,恰逢卡特蘭的盛大歸來。
盡管藝術家本人似乎對于紀錄片并沒有特別多的參與熱情,但是導演還是采訪到了他周邊的家人、朋友、同事,勾勒出一個黑暗的靈魂,對于人性抱持著深刻的懷疑和悲觀——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已經發現了這一點。

卡特蘭作品
卡特蘭是一個重要的藝術家,抑或只是市場造星運動的一個典型?紀錄片導演給出了含糊其辭的回答:“我希望這個問題依然有討論的空間,我只是將更多信息放在桌面上。”
在最近一次采訪中,卡特蘭提到,過去幾十年,藝術市場越來越成為億萬富豪對沖基金的娛樂場,但這并不是他退休的主要原因。“我感覺就像自己在開車,卻沒辦法掌握速度。”他補充說,自己的退休惹惱了很多收藏家,他們擔心自己的作品會因此降價。
但事實并非如此。他2001年的作品《他》(Him)塑造了一個跪在墻角的希特勒,這件雕塑2010年以800萬美元成交,創造了當時藝術家的個人紀錄,今年5月,它又會在佳士得上拍,估價為1000萬至1500萬美元。

卡特蘭作品《他》(Him,2001)
卡特蘭的同行,藝術家達明·赫斯特曾經嘲諷過藝術市場是“傻逼賣大便給傻缺”。
不過,英國藝術評論人喬納森·瓊斯覺得,當代藝術真正的奇跡不是瘋狂的價格,而是在如此荒誕的場面下,評論人依然能夠從中尋覓到意義。面對寄居于逼仄空間里的現實處境,評論人也不得不認命。
“拜托請給我一點隱私,我想蹲下來,思考一下。”
轉自澎湃藝術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