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山:李一摩崖書法展”在江蘇省美術館舉行
來源:中國書畫報等 作者:編輯:中國書畫網編輯部
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家協會和江蘇省美術館共同主辦的“寫山——李一摩崖書法展”將于2020年11月3日至12日在江蘇省美術館展出。此次展覽將展出李一先生創作的曲阜石門山摩崖、重慶南山老君洞摩崖、青州南陀山摩崖的拓片,以及自作詩詞、聯語、題跋等作品,集中呈現李一近三年來的寫山創作成果和日常書寫狀態。

“就山而鑿之曰摩崖。”廣義的摩崖石刻是指在天然石壁上的摩刻,包括巖畫、造像和文字。狹義的摩崖石刻則專指在天然石壁上的石刻文字。摩崖石刻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其起源于遠古,盛行于北朝,唐、宋、元、明、清至民國連綿不絕,是古代石刻書法中的重要類別。
中國名山眾多,大山是人們生活來源和精神棲居之地,適宜的摩崖石刻集人文精神與大自然景色于一體,猶如畫龍點晴之筆,映照蒼天,使自然生態空間充滿文化氣息。從生態文明建設的角度來看,適宜的摩崖石刻是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的結晶,是綠色藝術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建設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的當下,寫刻當代摩崖是時代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意義。
李一的“寫山”即是近年來非常優秀的將書法藝術與山川自然相統一的創作嘗試。本次展覽首次集中展示了李一三山摩崖創作的成果。
自2017年開始,李一先生應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邀請,先后書寫了曲阜石門山摩崖、重慶南山老君洞摩崖和青州南陀山摩崖。曲阜石門山、重慶南山、青州南陀山分別是儒家、道家、佛家之山,李一通過前期細致考察,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上,揀選出適宜的崖壁進行書刻。同時,他精心創作書寫文本,選擇與之相適宜的書體和書寫規模。其中,在曲阜石門山摩崖書寫《追和孔尚任七律詩》,在青州南陀山摩崖書寫《南陀行紀》,在重慶老君洞摩崖書寫《道銘》,皆為李一先生對儒釋道文化的獨特感悟,獨具追尋與弘揚中國文化思想的深層意義。李一書法諸體兼擅,尤精章草,遠溯秦漢簡牘,近取王蘧常、于右任,在當代書壇獨樹一幟。其于前兩山以章草為主,后一山則以楷書為主,三山的摩崖所書均為擘窠大字。


大字摩崖書法的書寫狀態和書寫環境完全不同于書齋案頭。它寫刻于大自然之中,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作為環境藝術,摩崖書法具有影響其周圍環境功能的能力,有賦予環境視覺秩序的能力。而由于其寫刻于大自然中,受自然環境約束,較之書齋案頭難度陡增。康有為曾論寫擘窠大字之難有五:“一曰執筆不同,二曰運管不習,三曰立身驟變,四曰臨仿難周,五曰筆毫難精。”擘窠大字因難度大故成功者較少。
李一克服了種種困難,建立起了個人獨特的摩崖創作方式。其創作時,腰系長繩,手捉巨筆,攀登于崇山峻嶺,揮筆于懸崖峭壁,與天地對話,與自然相融。其書刻的窠擘大字,凝重而不失飄逸,力求摩崖書法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李一的寫山創作,拓展了當代書法的表現領域,對于當代書壇有著獨特意義。

石門山位于曲阜城東北25公里處,原名龍門山,因山有二峰對峙,狀如石門,故名。右側的勝涵峰為全山主峰,海拔406米,有水雪洞、蟠龍洞等二十四景,尤以石門月霽為勝景。山上有孔子學《易》處,子路宿于石門處,李白、杜甫燕集處等遺址。再加之孔尚任先生隱居及傳說逸聞,更為景區增添了許多文化底蘊。
李一以和孔尚任七律,歌頌石門山的人文及自然。曲阜石門山《追和孔尚任詩》摩崖書刻于自然山體,崖壁坡度70度,表面凹凸不平,正文高9米,寬4.8米,款高4.47米,寬2.76米,總面積約60平方米。

左:曲阜石門山《追和孔尚任詩》摩崖實景;右:曲阜石門山《追和孔尚任詩》摩崖實景拓片

左:曲阜石門山《追和孔尚任詩》摩崖實景局部

李一在創作《追和孔尚任詩》摩崖時情形

左:曲阜石門山“儒雄”摩崖實景;右:曲阜石門山“儒雄”摩崖拓片
重慶老君洞道觀地處南山的山陰,面朝長江,主體建筑在郁郁蔥蔥的樹木的掩映下呈現出“玄”字形。樹也可以說是道觀中的神物,所有的建筑、道路、臺階等都要給樹讓路。
黃桷樹是遍布于老君坡的主要樹種,老君洞道觀內的幾棵百年黃桷樹,參天蔽日,樹干粗地要幾個人才能圍抱過來,樹根編織在石壁上,攀爬于石縫之間,盤根錯節,形成了道觀內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從五路財神殿通往玄武殿的臺階轉彎處,有一棵古樹的根穿過臺階,裸依于光滑的山崖石壁,斜扎向上方的泥土,觀者嘆為天地之根。李一“是謂天地”四個章草大字即書于此。筆畫蒼勁,乘山石自然凹凸之勢,游走于樹根的上下;根橫在“天”字與“地”字之間,與自然樹根巧妙地組合為“是謂天地根”,成天地之妙合。
"是謂天地根”出自老子《道德經》谷神章。李一的創作借有形之根言無形之根,讓人們觀賞有形景觀的同時,體味“道”的博大精深。

上左:李一正在重慶南山老君洞創作“是謂天地根”摩崖時情形;上右:“是謂天地根”摩崖實景;下:“是謂天地根”摩崖拓片

李一章草摩崖石刻“是謂天地根”遠景
重慶南山老君洞《道銘》摩崖書刻于自然山體,崖壁坡度88度,有石澗縫隙,正文高9米,寬8.5米,款高7米,寬2米,總面積約80平方米。

上:重慶南山老君洞《道銘》摩崖實景;下:重慶南山老君洞《道銘》摩崖實景局部

重慶南山老君洞《道銘》摩崖拓片

左:重慶南山老君洞“集虛”摩崖實景;右:重慶南山老君洞“集虛”摩崖拓片
山東青州是名聞遐邇的佛教勝地,陀山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地有中國東部規模最大的石窟造像群,今存北周至唐代的佛教造像和元代摩崖書法。 此地有中國東部規模最大的石窟造像群,今存北周至唐代的佛教造像和元代摩崖書法。
李一先生繼在山東曲阜石門山、重慶老君洞成功書寫大型摩崖之后,于2018年開始為青州南駝山摩崖構思創作。
青州南駝山摩崖較山東曲阜石門山、重慶老君洞地勢更為險峻,面積更大,數百平方米的崖壁十分陡峭,幾乎是直上直下,且凸凹不平,犬牙交錯,頂石欲墜。這樣的險勢和難度,對書丹者、鐫刻者、摹拓者都是考驗。愈難愈險,愈想嘗試。李一與刻工、拓工師傅協同作戰,工程從5月初開始,至9月底竣工,歷時近半年,終與青州陀山傳統人文環境完美經合,完成三百平米的大型楷書摩崖書法石刻《南陀行紀》。

青州南陀山摩崖原實景

李一創作《南陀行紀》摩崖時情形

傳拓時情形

李一創作完成的青州南陀山《南陀行紀》摩崖實景

青州南陀山《南陀行紀》摩崖實景局部

青州南陀山《南陀行紀》摩崖拓片
除了“致廣大”的摩崖擘窠大字,李一也十分留心于“盡精微”——回到書齋案前,尋找“筆精墨妙”。李一認為“精微”二字,頗可玩味,微中有精,精由微出。毫厘雖微,其中有精。古人說:“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因此,李一也一直堅持蠅頭小楷的練習,力求在細微的點畫中感受筆精墨妙。其小楷書風以鐘繇、二王為宗,參以碑意,用筆沉穩,結字平和。
李一也一直堅持著“詩書合一”的日常書寫。李一的書寫內容往往是原創的自作詩文,這也是他于當代書法的可貴之處。“寫什么內容”是白話文替代文言文之后書法家所“頭疼”的問題。文言文和古詩詞是中國語言最精華的表現方式,是傳統文化人的思維方式,是傳統書法的書寫內容。在當代白話文語境下,自作古體詩文成為極少數人所能從事的事情,書寫古代詩文成為當代書家迫不得已的選擇。李一精通格律,善于書寫自作詩文,感物騁懷,放言遣興。其展覽作品書寫的幾乎全是自作詩文,這在當代書法家和書法展覽中是難能可貴的。李一的詩文均系有感而發,其自作文言自序、組詩、感言、論書絕句、手稿信札,頗多可讀可賞,值得反復回味。
此次展覽展出有《開元室詩草》、《開元室長短句》、《開元室題跋》、《〈開元集〉札記》、《論書絕句》等,其內容都是李一的自作詩文,文質相輔,這也是李一書法展覽的一貫特色。

《開元集》札記 局部

《開元室長短句》局部

《開元室詩草選抄》局部

《論書絕句·徐悲鴻》70×54 厘米 2016年

《論書絕句·于右任》 94x180厘米 2015年

唐開元硯拓跋

紫云愁玉硯跋

《巴渝會飲》 66×39厘米 2016年

展覽信息:
展覽時間:2020年11月3日至11月12日
開幕式時間:2020年11月7日(周六)上午10點
展覽地點:江蘇省美術館新館(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長江路333號)1號展廳、2號展廳
主辦單位:
中國藝術研究院
中國書法家協會
江蘇省美術館
總策劃:尚輝 徐惠泉
總監制:張興來
策展人:趙彥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