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德在雪景山水里遣興
來源:中國書畫網 作者:中國書畫網編輯部
王天德以“香”燙書法和水墨山水,拼接了歷史碑石的拓印,將歷史內容注入當代水墨中。他通過搜集到的明清時期的文字碑石,從中找到彌合文化斷裂,重新對接傳統的途徑進行延續,主動引進真實的歷史物質文本,建構一種新的創作敘事模式。

王天德 林泉問道,2019, 宣紙、墨、火焰、拓片 221.5x121cm
其中香燙之法始于2002年,這時還是“煙燙”,這一年,“我受邀到巴黎參展,什么材料都不能帶,我只帶了八、九包紅雙喜煙和很多紙。短期工作室沒有電扇和空調。巴黎夏天很熱,特別是傍晚,塞納河的水蒸氣使你一二個小時不知所措。那時我就抽煙。我抽到一半的時候,煙灰掉在紙上,燙了一個痕跡。我說:‘My god’,這真是上帝給了我最好的材料。我在信件上燙了很多像阿拉伯文字的符號。當時沒有想到做作品,幾個月回來之后阿拉伯文就變成中國書法了。”

王天德創作過程
后來,王天德開始轉向“香”燙,“2005年鄭勝天老師在溫哥華為我策劃了個展《香火》。溫哥華全城禁煙,所以只能用香。我在展覽上擺了一個臺子,臺子上鋪滿從海邊拉來的沙子,進來的觀眾都要在門口點一枝香插在沙子里。香燙從那個時候開始。從某種角度來說,香燙或許更有宗教的意義。”
在很多作品中,王天德會用層疊的方式處理畫面,一般來說上層會是一張燙畫,下層則是水墨畫,他把兩張畫疊加在一起形成錯位的效果。“我的畫有二層、三層,即使你看不到,但制作的過程會讓我感到很愉快。如果作品做得不好,也會讓我無比傷感。我全力做的作品,往往經裱畫師一裱就失敗了。藝術是一種非常慢的體驗,讓自己去尋找一種愉悅、一種傷感。”

王天德 薄雪讀碑圖, 2019, 宣紙、墨、火焰、書法 166x49.5cm,166x80cmx4
碑刻也是王天德創作中的重要元素,“很多中國古代的書法實際上都以碑刻的形式留存下來。但很多碑文都散落在民間,部分石碑甚至在不起眼的河道里被發現。然而碑刻的價值卻是不可估量的,從某種意義上說,碑是家族的、地區的、個人的歷史記錄。”王天德利用碑文拓片及書法作品植入其雪景山水的獨特創作,在歷史的長河中開啟了與古人的時空對話。
“不知道多少年后,會不會有人鑿開這墻,找到我的作品。我只是想通過歷史的痕跡找到當代藝術和古典藝術的對接。”

王天德 出塞, 2019, 宣紙、墨、火焰、拓片 31x45cm
王天德將巨幅唐代碑拓作為藝術史概念中的現成品融入作品當中,創作了“柳公權”碑帖裝置。對于任何一個想要研習書法的中國人來說,碑拓都是最為重要的素材之一,且相較于石碑更易流傳。王天德以碑拓入畫,不僅將其更好地保存流傳,同時也通過自己的作品讓傳統書法與文化為更多的當代觀眾所見,所感,所喜,所悟。與此同時,本次展覽對于雪景山水的側重亦可視作一種對原始與傳統的回歸。

王天德 千雪傍松圖 (局部), 2019, 宣紙、墨、火焰、拓片 223.5x99.5cm
通過“遣興”個展,王天德將中國文化與歷史中層層沉積的碎片與時空漸次展開,每一層都建立在過去的基礎之上,并對過去進行觀照與對話。無論當代文化采用什么樣的表現形式,也不論它與過去之間的距離有多遙遠,它都不可避免地根植于過去。王天德的作品正是反映出歷史上如柳公權這樣的書法巨匠們亦可與當今時代有所關聯,他們作品背后的思想亦是如此。而拓片以及發明拓片這一藝術形式背后的過程與思考都可成為創作新藝術作品的靈感源泉。

王天德,1960年出生于上海,1988年畢業于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后于該院書法系獲博士學位,現任復旦大學教授。王天德以其對傳統中國藝術的革命性創新享譽海外,被譽為中國當代水墨發展史上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王天德以獨創的水墨山水疊加煙燙或香燙繪畫的技法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后又將自己的山水創作與自己收藏的古代碑拓相結合,在古與今,毀滅與創造,永恒不變與稍縱即逝之間尋求連接與對話。
“王天德沒有用外來的東西進行創造,而是直接采用中國畫、書法、碑帖等傳統形式進行創作,雖然手法上采用了一些現代技法如挪用、拼貼,總體來說,他是在傳統里挖掘中國畫的當代性。”


王天德 石門見雪圖, 2019 宣紙、墨、火焰、拓片 37.5x65cm

王天德 千雪傍松圖, 2019, 宣紙、墨、火焰、拓片 223.5x99.5cm

王天德 千雪傍松圖 (局部), 2019, 宣紙、墨、火焰、拓片 223.5x99.5c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