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佩秋畫蘭
來源:中國書畫網 作者:編輯:中國書畫網
陳佩秋先生在花鳥、山水、工筆畫、書法等方面的成就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被譽為臥枕宋元、融匯中西。她早年曾以山水為起點,上世紀50年代后專攻花鳥,畫風濃麗秀美,格調委婉含蓄。上世紀90年代,她探索細筆青綠山水,吸收西畫光、色的表現技巧,別開生面。她晚年的青綠山水大多用彩墨寫成,開創了彩墨結合的中國畫新風。她的藝術創作出入古今之間,做到了“筆墨當隨時代”,載入中國近代繪畫史冊,并將中國女性畫家的繪畫成就抬升到新的高度。
謝稚柳與陳佩秋夫婦是海上畫派重要代表人物,是近代中國繪畫史上最著名的藝術伉儷,有“當代趙(孟頫)管(道升)”之譽。但陳佩秋個性很強,并不喜歡別人把她和“老頭子”相提并論。據說有一次,上海電視臺拍謝稚柳先生的專題片,攝制組想拍若干陳佩秋的畫面,但被她拒絕,“他是他,我是我。”有一位大領導問過陳:“有人說,你的畫比謝稚柳好?” 她回答說:“不見得,他畫荷花,我畫蘭花;他的荷花比我好,我的蘭花畫得比他好,沒法比較。”
陳佩秋先生的室名秋蘭室、高花閣、截玉軒,“蘭之猗猗,揚揚其香”,雅致清芬,雋永地記載著她的一份蘭緣。
陳佩秋有一則題《蘭花》,概括她對蘭寫生的感受:余二十寫花,今五十一矣,每當秋春百卉著蕾之時,策健步于花房園林,手栽盆景,縱觀其休歇成盛怒發之態,久之心有所得而遣諸于筆,于是花之舒側偃仰紛靡婆娑之態,莫不揮灑自如,栩栩乎躍之縑素之上矣。”一世蘭半生竹,畫蘭看似簡單,實際上是很難的,需要有深厚的書法功底;“要知畫法通書法,蘭竹如同草隸然。”鄭板橋以書家寫蘭寫竹,有此精論,闡言不解書法,難言畫蘭。而陳佩秋先生以草書筆意寫蘭,運筆流暢瀟灑、婀娜飛舞,簡逸中又具粗細頓挫變化,真可謂清而不凡,秀而淡雅,傳遞出清幽的色香,又洋溢著不凋的活力。
陳佩秋的蘭花,多為寫生之作。她筆下蘭花的各種姿態及花瓣的畫法,都是自己的獨創。謝稚柳先生曾寫有《題健碧畫蘭》六言詩云:繽紛翠帶凌寒,艷艷濃心渥丹。露噀風飄香遠,何如深谷幽蘭。
毗陵主人徐建融老師與陳佩秋有深厚交誼,筆下也記有她的香祖寫生之道:“為了畫好蘭花,她不僅去植物園寫生,還親自動手在家蒔養蘭花。她仔細研究蘭花的物理、物性,對不同的品種、葉態、花形,包括花瓣、鼻唇、梅瓣、荷瓣、奇花、蝶變、飛肩、落肩……的結構,都有認真的觀察,達到無微不至,并在此基礎上加以提煉剪裁,以完成藝術形象的創造。至今還可見到她當時所作的幾幅徽州墨蘭,不僅形神兼備,而且筆精墨妙、色彩清新,真似有沁香滿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