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當凌絕頂:中國國家畫院資深藝術家學術聯展 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舉行
來源:中國美術報 作者:中國美術報
近日,由中國國家畫院主辦,中國國家畫院創研規劃處、理論研究所、《中國美術報》社承辦的“會當凌絕頂——中國國家畫院資深藝術家學術聯展”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舉行。此次展覽展出了中國國家畫院十位資深藝術家劉勃舒、李寶林、鄧林、詹庚西、王迎春、謝志高、李延聲、裘緝木、龔文楨、龍瑞的170件作品。

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曾指出的我國目前的文藝創作存在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中國國家畫院作為美術創作的國家隊,積極走在從“高原”向“高峰”邁進的前列。本次展覽即是為了推動國家畫院學術建設和創作研究勇攀高峰,而以“會當凌絕頂”為主題的系列學術展覽。
從“文化部中國畫創作組”發展到中國畫研究院,再到中國國家畫院,已有近40載,伴隨著幾代藝術家的探索與努力,為新中國文藝的時代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李可染、葉淺予、黃胄等老一輩藝術名家,為國家創作了大量的優秀作品。他們人文學養完粹、藝術造詣深邃,是新中國中國畫創作的中流砥柱,奠定了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國家畫院發展的基石。
以劉勃舒、李寶林、鄧林、詹庚西、王迎春、謝志高、李延聲、裘緝木、龔文楨、龍瑞等為代表的藝術家則是中國畫研究院時期院內藝術創作研究的中堅力量。他們受到前輩藝術家的熏陶,既有扎實的傳統功夫,又有強烈的創新意識,潛心篤志,在各自的藝術探索中都取得了公認的成就。劉勃舒先生得徐悲鴻先生之真傳,放意鞍馬,別出新意;李寶林先生的積墨山水,安重深沉,剛正峻毅;鄧林先生叩遠古回響,奏時代諧音,傳統與創新融匯協鳴;詹庚西先生出入宋元,心師造化,筆墨靈動,格調清新;王迎春先生在語言的多樣性探索上屢出新意,蔚為大觀;謝志高先生面向生活,貼近人民,筆墨出神入化;李延聲先生秉持藝術使命,為時代立傳,為賢圣傳神;裘緝木先生開創沒骨花鳥新境界;龔文楨先生畫面靈動,格調清雅,法度謹嚴;龍瑞先生貼近文脈的筆墨精神,正本清源的藝術追求,振木鐸于畫壇。這十位藝術家用自己的藝術創作和不倦探索,開創了中國畫研究院的一代新貌。
本次展覽是對劉勃舒、李寶林、鄧林、詹庚西、王迎春、謝志高等十位藝術家近年來的藝術創作的一次展示,展現他們的才華、品格和成就,弘揚國家畫院的學術精神和優良傳統。也期望通過這次展覽,進一步推動中國國家畫院創作研究的學術追求,努力創作高質量的藝術作品,為新時代中國文藝事業的繁榮發展貢獻力量。

劉勃舒 雙飲 紙本設色 96cm×60cm 1997年

劉勃舒 八駿圖 紙本設色 68cm×136cm 2002年

李寶林 金鐵煙云 紙本設色 144.5cm×75.5cm 2015年

李寶林 靈山古韻圖之二 紙本設色 173.5cm×93cm 2018年

李寶林 靈山金暉圖 紙本設色 173.5cm×93cm 2019年

李寶林 雪域金暉圖 紙本設色 173.5cm×93cm 2019年

鄧林 蜀葵 紙本設色 85cm×46cm 1964年

鄧林 野牧 紙本水墨 68cm×68cm 1990年

鄧林 荷香圖 紙本水墨 136cm×68cm 2007年

鄧林 歲寒之友 紙本水墨 68cm×136cm 2009年
展覽期間,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還舉行了“會當凌絕頂——中國國家畫院資深藝術家學術聯展”研討會。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馮遠,中國美術館原館長楊力舟、原副館長胡偉、研究館員劉曦林,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王鏞、美術研究所所長??苏\,北京畫院藝術委員會副主任王志純,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研究部主任于洋等院外專家,參展藝術家劉勃舒、李寶林、鄧林、詹庚西、王迎春、謝志高、李延聲、龍瑞和中國國家畫院黨委書記張士軍、常務副院長盧禹舜、副院長紀連彬、美術館館長何加林、創研規劃處處長董雷、人物畫所所長李曉柱、花鳥畫所所長喬宜男、理論研究所所長李虹霖、《中國美術報》社社長兼總編輯王平、黨辦副主任程興林、美術館副館長常欣以及院內的理論家和畫家高天民、陳明、金新、陳風新、王永亮、于文江等參加了研討會,對十位藝術家的藝術特色和成就展開討論。

馮遠在看過展覽后表示:“中國國家畫院老一輩藝術家非常認真地遴選自己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參展,有不少是去年甚至今年新創作的作品,很讓人感動。這幾位藝術家都出生于20世紀30、40年代,他們直接受益于徐悲鴻等老一輩藝術家開啟的中國美術教育先河,繼承了中國藝術傳統,特別體現了中國畫的寫意精神。這幾位藝術家大都成名于20世紀70年代、成功于80年代、成就于90年代和世紀之交,他們都有各自鮮明的風格面貌,在當代中國畫創作領域極具學術性和代表性。”
中國國家畫院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從“文化部中國畫創作組”到中國畫研究院,再到中國國家畫院,風雨近40載,伴隨著幾代藝術家的探索與努力,為中國文藝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張士軍談到:“‘會當凌絕頂’是中國國家畫院策劃的非常重要的系列學術展。中國國家畫院已經成立近40年,李可染、黃胄、葉淺予等最早一批老藝術家們在學術和創作上都樹立起了高峰。如今這些先生已經故去,后繼者能不能在前人的基礎上建立新的高峰,是我們要引導大家來思考的問題。參加此次展覽的資深藝術家是在中國國家畫院成長起來的第一批藝術家,是我們的寶貴財富,梳理他們的成就,挖掘他們的學術精神,可以為當代藝術創作研究提供經驗。同時,梳理研究的過程也是中國國家畫院文脈傳承發展的過程,對發掘我院精神價值,推動藝術創作從‘高原’向‘高峰’邁進有積極作用。”最后,張士軍表示,以此展為開始,中國國家畫院將以“會當凌絕頂”為題,陸續舉辦系列優秀藝術家展覽,總結他們的創作經驗,推出優秀作品和人才。

詹庚西 落澗綠天聽鳥鳴 紙本設色 68cm×68cm 1995年

詹庚西 奮飛 紙本設色 68cm×68cm 2003年

詹庚西 蕉蔭之下 紙本設色 138cm×68cm 2008年
在向藝術高峰邁進的過程中,藝術家應該秉承怎樣的學術自覺?各位參展藝術家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劉勃舒認為:“藝術創作中最重要的是藝術家把自己的想法充分表達出來,讓觀眾可以產生聯想和共情。”
李寶林談道:“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藝術面貌,十分不易。我這一生就是盡心盡力、順其自然。”
鄧林認為:“磨難對藝術家很重要,藝術家一定要珍惜寂寞,耐得住寂寞,才能出好作品。”
詹庚西強調了繼承和創新的關系:“首先要繼承中國畫傳統審美的幾個要素,比如中國畫筆墨、文化、詩詞、文學各方面的修養;其次,傳統的繪畫技法一定要繼承,不能為了創新把中國畫的傳統特色丟掉。”

王迎春 康巴漢子 紙本設色 188cm×86cm 2008年

王迎春 走出雪山的紅軍 紙本水墨 183cm×230cm 2011年

王迎春 農樂手 紙本水墨 135cm×230cm 2012年

王迎春 崢嶸歲月 紙本水墨 124cm×127cm 2018年
王迎春談道:“藝術家在藝術追求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自信,即相信自己對于藝術的理解和追求。我們不受時代潮流的影響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大潮中不失掉自我,不盲目地去模仿和跟風,在洪流中把穩方向對于一個藝術家來說是最可貴的。”
謝志高認為:“我們這一代藝術家都是學習延安文藝座談會的講話精神成長起來的,所以一直秉持的都是面向生活、表現人民與時代的現實主義創作道路。與此同時,我也感受到年輕一代藝術家在藝術的感知力、形式語言的創新方面都有了長足的發展。”
李延聲認為,藝術家們永遠在傳統生活和創作的路上,并總結道:“我們畫了一輩子,每個藝術家都有自己的試驗田,新時代給了我們新的體會和機遇。”
龍瑞深情感慨:“當下藝術創作無‘高峰’,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現在離山太近看不到‘高峰’,也許未來驀然回首,‘高峰’就在當下;另一方面,是因為近些年我們離開中國傳統文化太遠了,把好多時間都浪費在了藝術的本體之外。通過這個展覽,能夠讓我們每位來參加的藝術家再反思一下,力爭在日后有限的時間里,更上一層樓。”

謝志高 春蠶之八 紙本設色 33cm×26cm 1981—1985年

謝志高 工匠 紙本設色 180cm×290cm 2018年

李延聲 銷煙氣如虹(魂系山河長卷之三) 紙本設色 280cm×1360cm 1997年

李延聲 慷慨賦同仇(魂系山河長卷之四)紙本設色 280cm×940cm 1997年

李延聲 大難中的“天使媽媽” 紙本設色 120cm×143cm 2020年

裘緝木 蓮塘清趣 紙本設色 138cm×66cm 2007年

裘緝木 年年歲歲紅 紙本設色 138cm×68cm 2019年

龔文楨 梅花山鳥 紙本設色 125cm×254cm 2015年

龔文楨 山雀海棠 紙本設色 129cm×66cm 2011年

龍瑞 山中雨色 紙本設色 138cm×69cm 2017年

龍瑞 幽林觀瀑 紙本設色 138cm×69cm 2017年

龍瑞 綠樹村邊合 青山郭外斜 紙本設色 138cm×69cm 年代不詳
對于中國當前文藝有“高原”、缺“高峰”的問題,會上也進行了深入的討論。
龍瑞認為:“當下藝術創作無高峰,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現在離山太近看不到高峰,也許未來驀然回首,高峰就在當下;另一方面,是因為近些年我們離開中國傳統文化太遠了,把好多時間都浪費在了藝術的本體之外。”
詹庚西對于“高原與高峰”的問題也進行了回應:“大家老說沒有高峰,我覺得這是歷史形成的,是一個社會變化決定的,不是某一個人努力不努力的結果?,F在進入了一個信息社會,信息社會和50年代、60年代那會學習的條件不一樣,從事這個專業的人數也不一樣。那時候李寶林是學生會主席,我是他的秘書,每年過春節發賀年卡,美術學院、中央美院五個系、五個年級一共才180個學生。現在一個美術學院,像西安美院都有一萬多人,從事這個工作和愛好的人也是成千上萬,再加上信息社會稍微有點新的創作馬上都會被別人吸收過去,甚至超過你原先作者的一些想法和創作的新面貌。”“像過去的明清時代,一個畫家容易形成一個獨立的面貌和獨樹一幟的風格?,F在怎么成高峰呢?我看誰畫的風格吃香一點,幾十萬人、幾萬人都來學,怎么弄成高峰?我還有一個感觸就是因為我跟李寶林是1958年進的美院,1958年以前美術學院是不開花鳥課的,是毛主席見了徐悲鴻說中國的傳統藝術要有少部分人來學,希望他在美術學院能開花鳥畫課,但是沒有兩年徐悲鴻去世了,后來他又給周總理說,現在江豐是院長,給江豐說美術學院要開花鳥課,江豐回應說:這是士大夫階級的藝術,不能登上無產階級的美術殿堂。氣得毛主席1957年在杭州會議上就給周總理這些領導說查一查江豐是不是共產黨員,他不執行毛主席的命令,雖然不是文件但也得重視一下傳統藝術。”詹庚西還強調了繼承和創新的關系:“首先要繼承中國畫傳統審美的幾個要素,比如中國畫筆墨、文化、詩詞、文學各方面的修養;其次,傳統的繪畫技法一定要繼承,不能為了創新把中國畫的傳統特色丟掉。”
盧禹舜認為:“加強中國國家畫院的學術建設,更好的創作出代表這個時代水平的優秀作品,是我院的責任和使命。希望通過我院自身的努力,起到引領和導向的作用。所以從學術的角度策劃了‘會當凌絕頂’的學術命題,對我院資深藝術家做了研究和學術梳理。自1949年起,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以后,這一批藝術家的創作實踐代表了中國美術創作的最高水平,是能夠續寫這個時代美術史新篇章的老藝術家。本次展覽是對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精神所取得成果的一次展示,既有一些載入美術史的作品,又有最新的探索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