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穩 靜穆 淡泊 雅致:戴澤的藝術
來源:中央美院藝訊網 作者:編輯:中國書畫網編輯部
2021年7月10日,由中央美術學院學術指導,中共安陽市委宣傳部、河南省美術家協會、安陽工學院、安陽市文物局主辦,安陽工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安陽博物館承辦,北京靳尚誼藝術基金會、徐悲鴻藝術委員會、戴澤藝術基金、安陽市美術家協會工筆畫藝委會協辦的“大美澤世——戴澤藝術精品展”在安陽博物館開幕。

展覽時間:2021年7月1日——10月10日
展覽地點:安陽博物館
學術主持:范迪安(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策展人:于洋(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研究中心副主任)
學術指導:中央美術學院
主辦單位:中共安陽市委宣傳部、河南省美術家協會、安陽工學院、安陽市文物局
承辦單位:安陽博物館、安陽工學院藝術設計學院
協辦單位:北京靳尚誼藝術基金會、徐悲鴻藝術委員會、戴澤藝術基金、安陽市美術家協會工筆畫藝委會
戴澤1922出生于日本京都,同年隨父母回國。他成長于書香門第,自幼喜愛繪畫,1942年考入重慶國立中央大學師范學院藝術系,師從徐悲鴻、傅抱石、謝稚柳、黃顯之、秦宣夫、呂斯百、陳之佛等,藝術生涯至今已有近80寒暑。在半個多世紀里,他創作了數千件油畫、水彩、彩墨、素描、書法等作品,其取材廣泛,涉及風景、花卉、歷史題材、人物、動物、靜物等,他的藝術成就的高度、藝術生涯的長度和寬度在20世紀中國現代繪畫史上非常難得。戴澤的藝術探索歷程可以說是映現百年畫史豐富歷程的鮮活縮影。

戴澤 《自畫像》 紙本水彩 28.5cm×18.5cm 1946年 私人收藏
此次展覽共展出63件作品,分為“恩師悲鴻——戴澤先生的文脈傳承”、“熔鑄經典——戴澤先生的主題性創作”、“師法造化——戴澤先生的藝術源泉”、“根植人民——戴澤先生的藝術底色”、“溫潤無聲——戴澤先生的美育情懷”五個專題,整個展覽以戴澤的藝術人生為主線,多維度呈現其藝術探索,兼具學術性與公共教育性。
其中,“恩師悲鴻——戴澤先生的文脈傳承”專題展出了五件徐悲鴻作品,其中包括《愚公移山》創作手稿、《解放后之中國繪畫》書跡等。作為徐悲鴻弟子、徐悲鴻教育學派代表人物,此單元以美育傳承為出發點呈現中國美育精神的延展與傳承,為觀眾了解戴澤繼承徐悲鴻藝術衣缽之脈絡提供了一個視角。

徐悲鴻 《愚公移山素描稿·青年》 紙本鉛筆 1940年
其它四個單元展出的皆是戴澤先生的作品。
戴澤一生走遍大江南北,每每走街串巷,用寫生手段記錄看到的勞動者形象,成為戴澤最為親切、揮之不去的創作母題與藝術情結。在戴澤的眼里,身邊的親友、窗外的回眸、街頭的偶遇,都是融入他的際遇與情感,深情品讀的瞬間。
戴澤先生的作品沉穩、靜穆。“相信你的眼睛,畫你所看到的。”他將寫生作為一切創作的基石與途徑,抱著最大熱情沉浸在人民生活與大自然之中,所謂師法自然、感悟造化,凡目之所及,戴澤必定親身前往體驗。幾十年來,都市的街角,張張都在記錄著他的所見所聞;山川的風物,幀幀映現著他的見證與心路,甚至年屆花甲,步履不停。
戴澤信念堅定,甘于寂寞,勤勤懇懇,知行合一。教學與創作,寫生與感悟,數千幅的作品筆耕不輟,題材涉及花卉、人物、風景、靜物等,詮釋著畫家對生活與藝術的熱愛。

戴澤《延安寶塔山》紙本油畫 40cm×54.5cm 1974年 私人收藏
本次展覽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洋,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曹慶暉,中國美術館副研究館員魏祥奇,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李曉明,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張鵬,北京畫院美術館展覽部主任薛良,北京市房山區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寧波,徐悲鴻藝術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廖靜文基金管委會負責人劉釗,北京靳尚誼藝術基金會陳瀟瀟、傅察丹青,戴澤藝術基金管委會副主任張文昌,北京一耕美術館館長陳一耕,京東方科技集團數字藝術事業群、智慧文旅總監張錫洋,戴澤藝術基金負責人戴孟等來自北京的嘉賓;河南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化建國,河南省美術館館長于會見,鄭州美術館副館長朱璇,中共安陽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安陽市文聯黨組書記兼主席鄭象征,安陽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李曉陽,安陽工學院工會主席牛瑞慶,安陽工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副院長吳杰、李丹,安陽工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國畫教研室主任、此次展覽統籌游志恒,安陽工學院藝術設計學院辦公室主任、展覽策展執行謝凌君,河南云動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展覽設計師楊智捷,點滴工設·設計機構總經理、展覽設計師董華鵬等,以及全國各地書畫愛好者,安陽博物館全體員工,安陽工學院部分學生代表,新聞媒體等200余人參加了開幕式。

戴澤《東德青年畫家》紙本油畫 33cm×28cm 1951年 私人收藏
策展人于洋在開幕式致辭中首先對于“大美澤世”的展覽主題及其內涵寓意進行了深入闡釋。“大美澤世”的概念分別取自于2018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給周令釗、戴澤等八位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回信中提到的“大愛之心育莘莘學子,以大美之藝繪傳世之作”和《莊子·大宗師》里的“澤及萬世”。于洋在致辭中強調,“給百歲的戴澤先生策劃這個展覽,尤其是在中國美術館即將舉辦他的百歲大展之前,這個展覽既是一次預熱,也是我們將其作為美術教育工作者和美育大家,來推動戴澤先生藝術和教育理念面向全國、走進大眾的一次身體力行。‘大美’之意的概念不僅包括宏大敘事繪畫題材、革命歷史和社會現實的主題性創作,也包含了藝術家對生活的真摯理解和對時代的禮贊,而戴澤對于中國20世紀美術學院教育的影響,也極具‘澤及萬世’的意義和價值。這次展覽區別于戴澤先生以往總結性的展覽構成,多以富有靈性,面對自然、人生、社會的小幅作品為主,小中見大,賦予繪畫真情實感。”

戴澤《 中央美術學院》 紙本水彩 24.5cm×32.5cm 1953年 私人收藏
曹慶暉在開幕式致辭中對戴澤的人生態度、藝術探索與本次展覽的推出表達了兩點感受,一是“學派與平常心”,二是“展覽再發現”。他說:“徐悲鴻美術教育學派以融合中外美術的胸襟,在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發展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戴澤先生屬于這個學派里的年輕一輩,因此各種各樣的資源和滋養在戴澤的成長經歷和藝術人生中都有所聚集,故我們經常能在他的畫面中看到不同于固有學派概念中的邏輯。徐悲鴻美術教育學派人才濟濟,戴澤卻能一直保持著平常心,這一點難能可貴。他把他內心的感受都反映在他對生活的觀察和藝術的表達中,淡泊雅致,所以‘不庸俗者長壽’。其次,對于戴澤那一代人來說,他們過去并不以展覽作為向外傳播自己藝術作品和藝術理念的主要途徑,因此對于他們這一代人的立體面貌我們其實了解甚少,所以他的每一次展覽都會給我帶來驚喜和感動,總是顛覆我對他的既有認識。每一次新的展覽推出,都會呈現出和過往展覽不同的視角和維度。”

戴澤 《夜戰十三陵》 木板油畫 36cm×51cm 1958年 私人收藏
“戴澤是徐悲鴻的學生,在20世紀中國美術發展史的語境中,他的繪畫秉持著現實主義的創作理念、寫實主義的語言方法。但我在他的繪畫中,看到的卻更多是與時代風格相沖突的,被隱藏于理性繪畫表層之下的印象主義、表現主義的色彩意識,繽紛的土壤、纏繞的領結、飄舞的紙條等,都透露出其繪畫意識深處注重內心感受、注重感性表達的熱情,所以其內在更趨向于一位現代主義者。戴澤很少承擔主題性創作的任務,這也使他對繪畫有著更強烈的主體性意識,讓他的繪畫中有著更多的自由表現的意志。”魏祥奇在采訪中談到。

戴澤 《北海五龍亭》 紙本水彩 28cm×46cm 1957年 私人收藏
戴澤與很多優秀的藝術家一樣,初到北京之后便對北京地區獨特的城市文化和人文氣息所吸引,進而將藝術創作的目光集中到自己日常所見的城市街頭和日常生活中,從而為我們留下了一大批反映北京城市變遷與建設發展的優秀畫作。薛良說:“今天戴澤先生的展覽中展示了很多上世紀40年代描繪北京城市和人文景觀的作品。觀眾們可以從這些作品中體會戴先生藝術中獨特的視角和細膩、安靜、樸素的畫風,更可以感受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溫度與厚重,具有非常重要的藝術價值與研究價值。另外,從早期重大題材創作的主題性和歷史感,到晚年日常題材的抒情性和詩意性,戴澤先生很好地為我們詮釋了藝術的豐富與多元,戴澤先生更是身體力行地踐行了藝術創變的精神,為我們今天的藝術創作和青年藝術家們樹立了堅實的榜樣。”

戴澤 《邊防軍戰士》 紙本油畫 29cm×27cm 1963年 私人收藏
在現當代美術史上,戴澤也是一位可以被持續認識、不斷開掘的藝術家個案,更是映現百年畫史豐富歷程的鮮活縮影。張鵬在采訪中談到,“在他筆下,既有對徐悲鴻寫實精神的傳承,更有若干帶有現代主義色彩的藝術探索,既有蘊含歷史風云和重大時刻的主題繪畫,也有更多取材身邊人事與日常生活的丹青記錄。而且這種發乎性靈的多元探索從上世紀40年代重慶中央大學讀書時期就開始了。這個展覽在多角度呈現戴澤先生繪畫藝術的同時,也立足于當代美育及其傳播。尤其是安陽工學院作為綜合類工科院校承辦此次活動,意義深遠。同時,也在更為宏觀的層面上與安陽的城市文化發生共鳴。沉淀在戴先生藝術人生中的樸實無華和真誠大美,與安陽渾厚悠遠的歷史文明默然契合,兩種‘大美’的對話,再度詮釋了這座古城的藝術生命力。”

戴澤 《豹子》 紙本國畫 45cm×69cm 年代不詳

戴澤 《熱帶雨林》 紙本油畫 42.5cm×60.5cm 2000年根據 1978年畫稿完成 私人收藏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10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