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意 寫心:大美之藝之孫建平藝術文獻展
來源:中國書畫網 作者:編輯:中國書畫網編輯部
近日,“大美之藝——孫建平藝術文獻展”在天津美術學院美術館隆重國內開幕。展覽展出了孫建平教授各個時期的150余幅重要代表作品和大量珍貴的文獻資料,集中展示了他在藝術探索、教學研究、主題性創作方面的藝術成就,全面且立體地梳理了孫建平教授的藝術人生,展現了他在油畫語言的創作革新和天津美術學院的教學發展中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貢獻。

孫建平是中國寫意油畫領域的重要實踐者和代表藝術家之一。多年來,他從本民族的優秀傳統中汲取營養,堅持探索中西融合的繪畫語言,發展出一種注重氣韻、潑灑淋漓且具有濃郁書寫式和筆意性的繪畫風格。他的作品既有對日常情景的關照,也有歷史與現實的輝映和感懷,尤其是他對于民國知識分子群體思想、精神的傳神寫照,在當代畫壇中確立了其獨樹一幟的表達。此外,他在人物和風景油畫中賦予了傳統文化中的書寫品格,在書寫與意蘊之間,在“有意”與“無意”之中,“寫意”“寫心”,達到了一個嶄新的藝術高度。
上世紀90年代初,天津美術學院建立油畫系,孫建平成為第一任系主任。他大力引進專業人才,建立起了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實行工作室制,完善了油畫系的基礎課程,修訂了教學大綱;開展豐富多彩的學術活動,營造出了一個適合人才生長的人文環境,辦出了天津美術學院油畫系獨有的特色教學。經過這一系列的教學改革,天津美術學院的油畫專業,特別是在東方表現主義的油畫創作方面,具有在全國性的影響力。

孫建平《海口漁港》120X120cm 布面油彩 2023年
我一直向往的畫的境界就是:以輕松的用筆、簡約的造型,來營造一種有呼吸的畫面,使畫中有“氣”的流動。畫家多年修煉、養心養性養氣,就是為了獲得畫面中的氣,也就是畫的生命。——孫建平

本次展覽分別從“語言積累、磨礪求新”“傳道授業、著書立說”“寫生寫意、融合中西”“關注當下、傳神寫韻”“人文情懷、抒寫先賢”五個部分,鋪陳出孫建平先生藝術探索的經度和形式風格的緯度。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戴士和,著名美術評論家、湖南省美術家協會秘書長鄧平祥,北京畫院創作室主任馬琳,北京龍門藝術區管委會主任王立華,北方交通大學教授常工,天津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張桂元,天津畫院書記李林河,濱海美術館館長張冬霞,天津文聯原副秘書長、《文學自由談》主編任芙康,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編審左建華,北辰區小淀藝術區負責人徐繼杰、徐繼昆出席展覽開幕儀式。

天津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賈廣健,黨委副書記董洪霞,副院長靳風輝,市紀委監委駐天津美術學院紀檢監察組組長李永奎,副院長陳占權,天津美術學院教授姬俊堯、張京生、王振德、何延喆、曹春生、周世麟、祁海平、李志強、郭雅希、鄭岱、景育民、王少春、馬元、鄭金巖、姜中立,天津美術學院相關處室負責人,各二級學院黨政領導、系部主任、教師代表和學生代表共同參加了開幕儀式。儀式由天津美術學院副院長寇疆暉主持。

開幕式結束后進行了“大美之藝——孫建平藝術文獻展”學術研究會,與會嘉賓學者就孫建平先生藝術樹人、藝術創作進行了深入交流研討。
展覽將持續至3月21日。
自 述
我在1973年左右自學畫畫,開始畫素描速寫、油畫風景和頭像。在那個文化滅絕的藝術大饑荒時期,由于求師無門,一任歲月蹉跎,畫畫成了我揮灑青春激情,訴說理想的唯一生命通道。
1975年,我參加了天津藝術學院舉辦的油畫訓練班,了解了正規油畫的基本步驟,才算正式開始學習油畫。當時接受的是千人一面、大一統的蘇俄寫實技法。1978年,我考進了天津美術學院的繪畫系,從此接受學院科班學習。受到對蘇派繪畫有突圍思想的張世范、汲成先生的啟蒙。畢業后正值“八五美術新潮”開始,正在我思考自己的藝術如何蛻變的時刻,我經歷了人生和藝術的道路上的兩件大事,一是1983年在西藏支教一年,一是1985年參加了趙無極先生在中國舉辦的繪畫講習班。前者促進了我的人生觀的轉變——人性的解放;后者促進了我的繪畫觀念的轉變。前者解決了我如何人一樣活著的問題,后者解決了我如何使繪畫更能表達自我的問題。而對于我來講,這一切來得非常及時,非常重要。

孫建平《黃背景的女裸》 60X50cm 布面油彩 1985年
從西藏回來后,我的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我對世界,對人性,對藝術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有了思想的解放,在畫上也醞釀著變革,柔弱的筆觸也漸漸變得粗獷不羈起來,呆滯的線條開始變得流動、飛揚,畫面里充滿了激昂的色彩。如何能夠找到一個有力量的、屬于自己的形式語言來自由表達內心的渴望,成了這個時期我最大的糾結。

孫建平在寫生
1985年,當我的繪畫由“再現”向“表現”的轉變過程中,正在迷茫、徘徊之際,我有幸參加了浙江美術學院舉辦的華裔法籍大師趙無極繪畫講習班,得到趙無極先生的諸多教誨,頓開茅塞。在這之后的寫生和創作中,我的畫面總是滲透著一種生命的躍動和激情,顏色也開始大膽、熱烈,線條逐漸流動、舒暢,在追求生命本真的道路上有了不一樣的心得。并且,我經常用趙無極的方法教學,并以此實踐,逐漸完善自己的藝術語言。

孫建平《海河花園》布面油彩 90cm×120cm 2005年
1994年,在我任系主任期間,汲成先生從國外回來,在院長張世范先生支持下舉辦了油畫進修班。針對當時的“繪畫死亡論”,先生們提出了繪畫的“再啟動”,提倡回歸寫生,錘煉自己語言。在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我邊教學邊創作,一直就如何形成一個屬于自己的表達體系和語言技法進行實驗。1995年,我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展,展出了一批具有表現風格的作品。對我之前的探索和思考進行了階段性的總結。
進入新世紀,我曾一度去歐洲考察數月,邊游學邊參觀邊寫生,并繼續思考自己繪畫的發展方向。2005年,我來到北京的藝術區建立畫室。邊創作邊考察邊交流,開拓眼界,尋求突破。我從對繪畫語言的技術性研究進入到對表現內容的思考,從對自然的自然書寫進入到對社會生活的主觀表現,進而從社會現實和生存環境的反映進入到思索歷史對現實的關照,對人類的理想、前景的反觀和價值的判斷。那是一段對于東方表現與寫意精神的思考。

孫建平《嚴修與嚴復等津門的文人》 布面油彩 60X80cm 2003年
我的繪畫題材由開始關注身邊人的《北漂》系列轉入到創作民國文人的肖像和群體的歷史性思考和個人化表述階段。2008年,我以百余幅專題作品,舉辦了“清明——拜謁我的先賢祠”的個人展覽。如果你對現實感到絕望,就去閱讀歷史吧。我深以為然。

孫建平《北漂系列:河南張建華 》 200x90cm 布面丙烯油彩 2005年
盡管這樣不斷從外部環境走向自我內心的藝術之路,但心中自由的夢想依然是清澈高遠的自然,我依舊非常喜歡到自然風景中寫生,多年來多次去到陜北山溝,內蒙草原、青藏高原、新疆戈壁以及西南的偏遠山寨,在自然中思考和放空大腦,使自己成為自然的一部分。只是再寫生,已經不僅是過去的描述自然了,而是將自己的感受和自然融為一體,借景抒情,借景表現心靈的風景,或者說表現心中的自然,自然中的我。進而喚起一種人類共通的情感。

孫建平《溪水桃花》 80X80cm 布面油彩 2012年
2012年,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聚集在武夷山,開啟了全國性的群體寫生活動,同時還扯起了“寫意油畫”的大旗。從此,我經常與朋友一起樂山樂水,踏遍青山人不老,樂此不疲。群體寫生至今不衰,我覺得必有其存在的需要。雖對此褒貶不一,但中國的油畫家的語言形態取得進步,是有目共睹、顯而易見的。我也從中受益匪淺。用較大的畫布直接與自然對話,有感而發,書寫胸臆,樂趣無窮。并且,這也剛好回應了趙無極先生當年一直誠懇叮囑的國人藝術家應該吸收自己傳統文化精華的期盼。

孫建平《1935年春天的一次文人雅集》布面油彩 250cm×400cm 2013年

孫建平在創作《1935年春天的一次文人雅集》
多年來,我一直不斷地創作民國文人群體系列,但我不滿足那種畫壇流行的模式和畫法。為此,我在出外畫風景的同時,畫了許多風景中的人物,將人融進自然,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回到畫室,寫生經驗的融入也使我創作的人物開始生動、鮮活起來。我把那些歷史人物重新放歸自然,就像放虎歸山一樣,他們立即像大千中的一株樹或者一些花草一樣旺盛地生長,我想請他們面對今天再次做出選擇,也想讓人類回歸自然,讓歷史重現真實。

孫建平《文心傲骨系列 荷塘月色——朱自清》200×140cm 布面油彩 2023年
我對自己多年來穩健的發展感到欣慰,不急不躁,我行我素,按照自己的節奏走,按照生物鐘及太陽四季的規律而作息,不因時勢而忘我,不被潮流所裹挾,只要心中有光,于是世界就有了光。但藝術世界無邊無際,無始無終,還有那么大的空間可以發展,只有繼續努力,不斷進步。爭取達到自己更為理想的境地。
孫建平
2023年10月28日

孫建平《遠眺廈港》 65X80cm 布面油彩 2012年

孫建平《1935年春天的一次文人雅集》 局部

孫建平 《寫意虎門》 布面油彩 100cmX100cm 2014年

孫建平《南社雅集》210×360cm 布面油彩 2018年

孫建平 《黃河浩蕩》 布面油彩 80X120cm 2019年

孫建平 《晴空古寺》 布面油彩 80X120cm 2020年

孫建平《雨襲珠山》80X120cm 布面油彩 2022年

孫建平《煙雨江南》100X100cm 布面油彩 202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