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景
來源:未知 作者:admin

藝術家:格哈德·里希特年份:1998材質:布面油畫尺寸:290 x 290 CM
德國藝術家格哈德·里希特,無疑已聞名世界。他于一九三二年生于德國Dresden,他自詡為德國的波普藝術家,但格哈德·里希特對商業文化的認識,與其他藝術家差異很大,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們所處的經濟政治環境的差異。抽象繪畫、基于照片的寫實作品、具有極少主義傾向的繪畫與雕塑風格等等,格哈德·里希特不斷地進行各種各樣的嘗試,他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不時地將驚奇帶給這個既豐富又單調的藝術世界。
20世紀60年代,里希特放棄了最初的非形象畫風格,選擇了一種獨特的創作方法,即照片繪畫(Photo-basedpainting),從上世紀60年代至今,他堅持這種畫風。他以照片為基礎,但是卻不完全重現照片,他通過樣板的媒體性質與繪畫融合將該距離體現出來。此畫法最突出的特征是照相性的灰色及主題的不清晰性,在繪制照片時,經常將兩種相互矛盾的手法(粗糙與細致)并置于同一幅作品中。忽略原照片的細節是藝術家經常采用的手段之一,在忽略細節的同時對照片進行模糊化處理。
1972年,他的作品組“48幅肖像”(48Portraits)就代表前西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參加了威尼斯雙年展。這個黑灰色的照相現實主義系列油畫作品,展示了他從一本老百科全書中挑選出來的48位作家、自然科學家、作曲家和其他名人進行描繪的畫像。
在里希特“照片繪畫”的畫作中,還經常是曝光過度、對焦不準、模模糊糊的,而這種模糊卻往往帶有不可抗拒的魅力。他并非想在油畫中精確展現照片原本的面貌,而是以模糊的圖像,在作品中產生某種特性。
在他1994年所畫的《讀報女孩(804)》(1994年)中,乍看畫面清晰如同照片,但細看之下,人物的頭發、報紙和背景物體,都有虛幻的神秘感。像這樣的讀報主題他還畫過多幅,只是從正側面轉換為背側面,畫中的人與物都模糊不清,到了抽象化的地步。這種模糊并非是一般意義上的虛,而是照片焦距沒對準之感。然而這樣的攝影作品被畫成油畫后,卻變得非常打動人。這種打動人的力量不僅來自于繪畫的技巧,也來自于畫家對于素材的選擇。從而使觀賞者在這些“模糊”的作品前會產生一種時光流逝、人生如夢的疏離感。
里希特對“平庸”的快照,比對“藝術性”的照片更感興趣。因為他認為,“藝術性”照片追求的所謂和諧和結構上的效果,在內容上感到貧乏;相反,在平庸的家庭照上卻實實在在地洋溢著生命力。1995年他創作的《S.與孩子》系列作品,如同隨意按下的快門,顯示出私秘性的自然狀態,由于色彩的柔和、形體的模糊,充分表現出藝術家天真的本性和內心的敏感度。
里希特的繪畫藝術變化多端,在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他開始嘗試把抽象繪畫、照片繪畫同時進行創作,這平行展開的是另一個抽象世界。這些看上去與他的其他創作格格不入、但又與同期進行的畫面不易解讀,與唯美溫柔的照片繪畫比較,顯得不相經度。里希特就是這樣在具象和抽象之間反復轉換,以示他對抽象和具象藝術劃分的質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