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minophor
來源:未知 作者:admin

藝術家:張恩利年份:2006材質:Oil on canvas尺寸:100 x 100 CM
張恩利畫的都是司空見慣的東西。這些普普通通的東西跟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地發生關系。觀者看到后馬上就會和自己的記憶、經驗產生聯系。他認為,如今人們缺少的是耐心和簡單化的關注。他的作品中更多得是揭示一種看起來的真實。因為人們常常被外面所迷惑,這些表象在一定時期內有價值,時間長了就會變異,這是不重要的。 1965年生于吉林。1989年畢業于無錫輕工業大學藝術學院。現生活工作在上海。說到張恩利的作品,就不得不說到他對人性的微妙理解以及對孤獨的刻畫。他早期作品涉及的題材幾乎都是關于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轉變,在不安中隨之而來的是令人窒息的壓力,讓人覺得脅迫和錯位。他鎖定了錯位作為生活的基本情形,并把它作為現實敘事的主要框架。持續的失去和并發的補救的故事因此重新回歸到社會公共領域,并嘗試著它們對重新定義都市的當下情形的潛在可能. 張恩利創造的存在意識往往有著雙重感受的共存,舒適,卻也不舒適。他用他堅定和謙虛的畫筆闡述著社會的背面, 揭示了現代文明的滑稽可笑。他對日常物品的描繪注重細節以及外觀上的破損,而這正是通常繪畫所忽略的。他的繪畫技巧很接近傳統的中國水墨畫,對于整體而言畫布上的每一筆都是獨特的。 張恩利在日常生活中用照片詳細地紀錄他的周遭環境。他把照片那種詳盡的方式用在實際中以深化他對周圍的觀察,盡管表達在畫布上更為直觀和片段。張恩利這種間接的方式是典型的基于回憶經驗的方法論。但復制并非他繪畫的主旨,更重要的是對引領他表達的事件或物體作出反應。因此,在他近期關于樹的繪畫里,只有不完整的局部被展示給觀眾。就如他其它的作品,這些畫的“未完成”感令人印象深刻-在畫布上的白色營造出了畫的半透明感。然而作為真實的表露進入了藝術的范圍,這是可以被理解的,也許反之亦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