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運生的歷程:袁運生迄今為止最大規模回顧展
來源:龍美術館 作者:編輯:中國書畫網
近日,龍美術館(西岸館)推出由崔燦燦擔任策展的藝術家袁運生迄今為止最大規模回顧展“袁運生的歷程”。展覽展出了袁運生的兩百多件作品,貫穿袁運生從上世紀50年代至今的藝術歷程,時間跨度長達70年之久。不同類型的作品和豐富的檔案文獻構成了袁運生的藝術世界,通向他蔚為大觀的藝術創作,重現袁運生對20世紀后半葉中國藝術變革的巨大貢獻和卓越才華。

在中國近50年的歷史中,沒有哪件作品像袁運生的《潑水節——生命的贊歌》一樣,引起了如此巨大的社會轟動,印證了美術史作為歷史的一部分,成為了現實發展的晴雨表,預示了一個偉大變革的來臨 。
展覽由這段往事開始,講述袁運生壁畫中的藝術語言和精神世界。袁運生在個體生命、西方藝術和中國傳統中獲取靈感和力量,為中國壁畫運動的復興,創造了一個環繞藝術與民族的神話。壁畫作為一種大型的公共藝術,與西斯廷教堂之間的象征關系,彼此所激發的能量,也成為整場展覽的軸線和中心。古典信念和現代精神,在當代的美術館穹頂空間中,有了最佳隱喻。

《潑水節——生命的贊歌》壁畫340×2100cm 1979年 原作為北京首都機場壁畫,此次展出為復制畫 (局部)
從1950年代開始,袁運生受現代主義的啟發,試圖擺脫蘇聯繪畫的影響。1978年,赴云南寫生,以傳統白描的手法,描繪了大量傣族的風情生活,“地域性”和“現代性”第一次結合,仿佛歐洲現代主義的變革,畢加索與非洲,高更與熱帶,梵高和浮世繪。之后的機場壁畫,成為他歌頌生命與自由的宣言,開啟了一種藝術風格,一段思想啟蒙的發端,媒體將其稱為“中國在公共場所的墻壁上出現了女人體,預示了真正意義上的改革開放”。

袁運生《傣族村寨一》紙本鋼筆 28x79cm 1978年
1981年,袁運生數月西行,立志重拾敦煌與傳統,寫下凝結多年心聲的《魂兮歸來——西北之行感懷》,奠定了一生的追求。至此,袁運生接續了恩師董希文的“一筆負千年重任”和“油畫民族化”的道路。一代又一代人,家國天下,星火不斷的漫漫長路。
1982年,袁運生遠赴美國,試圖在古典和當代,在西方和東方的對立關系中,上下求索,尋求一條中間路線;1996年,袁運生歸國,帶回了廣闊的現代藝術背景,創建了中國傳統造型研究中心,雄心壯志地建立屬于這個時代的價值體系和文藝復興之路。

袁運生《敦煌寫生1》宣紙彩墨、綜合材料 105.5x102cm 1981年
“重返敦煌和自畫像”成為整場展覽的結尾,亦是解讀袁運生藝術觀和世界觀的兩把密鑰,也是袁運生最好的精神寫照。它接續了袁運生歷程中的兩條線索,一個是作為集體和民族思考,從對傳統白描的喜愛,文化身份的自覺,到對本土藝術的回歸和重建;一個是個人的藝術生涯,一部從生命自覺到解放,幾經波折,充滿個人英雄色彩的故事。
漫長的歷程中,通過繪畫,看見歷史,看見個人與繪畫在不同處境中的變化。最終,在觀看袁運生的歷程時,觀看這一代人的“家國天下”和“宏大理想”,在近百年的東西方文化的巨大撞擊中,在“先進”與“落后”的文化追逐中,在獨立的人格深處,醞釀和完成屬于這個時代的反思。

袁運生 《自畫像》 布面油畫 28×35cm 1975年
袁運生,1937年4月生于江蘇省南通市,1962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董希文工作室,1962年至1980年,分配至吉林省長春市工人文化宮工作,1979年創作首都機場壁畫《潑水節——生命的贊歌》,1980年調至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工作,1982年至1996年,赴美講學并客居紐約,1996年至今在中央美術學院工作,曾任油畫系第四工作室主任、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壁畫藝委會副主任。現任中央美術學院中國古代造型研究中心主任,國家重大課題“重建中國美術教育體系”責任人。
部分展覽作品欣賞

袁運生《煤山上的羊群》木板油畫 39x60cm 1960年

袁運生《云南白描人物之一》紙本水墨 95x68cm 1978年

袁運生《麥積山北魏坐佛寫生》紙本水墨 132.5x67.5cm 1981年

袁運生,《殉道者》,麻布水墨,198×188厘米,1981年

袁運生《夫子琴思》 壁畫 亞麻布丙烯 450×1000cm 2005年 現藏于香港城市大學,此次展出為原尺寸復制畫。

袁運生《巨石陣》布面油畫 240×560cm 2018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