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惲壽平花鳥作品賞析(五)
來源:中國書畫網 作者:老秋

惲壽平(1633—1690),初名格,字壽平,以字行,又字正叔,別號南田,一號白云外史、云溪史、東園客、巢楓客、草衣生、橫山樵者。江蘇武進人。清代著名畫家。創常州派,為清朝“一代之冠”。特點是以瀟灑秀逸的用筆直接點蘸顏色敷染成畫,講究形似,但又不以形似為滿足,有文人畫的情調、韻味。其山水畫亦有很高成就,以神韻、情趣取勝,與“四王”、吳歷并稱“清初六大家”。他又善詩文和書法,詩被譽為“毗陵六逸之冠”。書法主要學褚遂良,被稱為“惲體”。

惲壽平早年向伯父惲向(明末山水畫家)學畫山水,取法元代王蒙、黃公望、倪瓚,并上溯董源、巨然。中年以后轉為以畫花卉禽蟲為主。他從明代沈周、孫隆等人的作品中吸取創作經驗,再參考畫史文獻資料,創造“仿北宋徐崇嗣”的沒骨花卉畫法,更以徐崇嗣為宗,兼取各家之長,極大的發展了沒骨畫。所畫花卉,很少勾勒,以水墨著色渲染,用筆含蓄,畫法工整,明麗簡潔,天趣盎然。

惲壽平山水取黃公望筆法,于荒率中見秀潤,他32歲所畫的《靈巖山圖卷》,尖毫勾皴,濃墨點樹、高曠清淡,中期山水,浸潤宋元諸家,吸取王蒙等人的長處,40歲左右作品最為精彩,例如43歲的《山水花鳥冊》,技法靈活多變,此時惲壽平的藝術已日趨成熟,他運筆飄逸瀟灑,達到了“維能極似,乃稱與花傳神”的形神皆備境界,反映出他成熟后的風格的高超技藝,晚年的花卉比較蒼勁放逸,但又不失規矩和秀潤之美。57歲的《牡丹扇面》為去世前一年所作,筆墨簡率蒼勁。近似陳淳,具有更多文人畫的墨戲意趣。他強調人品與畫品的關系,要求畫家“出入風雨,卷舒蒼翠”,然后“走向造化于筆端”。他同時也強調畫家主觀情思對繪畫對象的溶鑄。

惲壽平不僅畫作出眾,風格獨具,而且兼工詩書,題句清麗流暢,詩格脫俗超逸,為“昆陵六逸”之冠。書法主要學褚遂良,被稱為“惲體”。惲壽平詩詞清新、書法俊秀、畫筆生動,時稱“三絕”,名盛一時。由于惲壽平一洗前習,獨辟蹊徑、別開生面,因而四海之內爭學南園畫風、詩意和書藝,對后世影響很大,因有“常州派”之稱。

惲壽平傳世作品極多,主要有《紅梅山茶圖》、《梅竹圖》、《玉堂富貴圖》、《桃花圖》、《三友圖》、《梧軒圖》、《蓼汀漁藻圖》、《林居高士圖》等,筆墨潤秀,神完氣足。其沒骨花卉畫柔美秀雅,開創了一代新風,時人爭相仿效。除了繪畫,惲壽平的書法也非常精妙,被稱為“惲體”。他還精于詩文,被譽為“毗陵六逸之冠”,王嗣衍、孫讜編有《南田詩鈔》五卷,蔣光煦又增輯南田詩稿,題《甌香館集》凡十卷,流傳甚廣。還有《南田詩草》、《歐香館集》、《南田畫真本》、《南田集》著述多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