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白 雙喜圖
來源:未知 作者:admin

崔白 雙喜圖
【名稱】雙喜圖(又名:《禽兔圖》)
【類別】中國古畫
【年代】宋代
【作者】崔白
【文物原屬】故宮舊藏
【文物現狀】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崔白,生卒年不詳,北宋畫家。字子西,濠梁(今安徽風陽東)人。熙寧初,詔與艾宣、丁貺、葛守昌畫垂拱殿御啟鶴竹各一扇,而以白為首出, 因補圖畫院藝學。擅畫花竹、禽鳥,尤工秋荷鳧雁,注重寫生,精于勾勒填彩,體制清贍,筆跡勁利如鐵絲,設色淡雅,別創一種清淡疏秀之格,一變宋初以來畫院中流行的黃筌父子的濃艷細密的畫風。傳世作品有《寒雀圖》《雙喜圖》(又名:《禽兔圖》)等。絹本,設色,縱:193.7公分,橫:103.4公分。
本幅描繪兩只山喜鵲,向一只野兔鳴叫示警。山喜鵲屬鴉科鳥類,有衛護領域的習性。一只騰空飛來助陣,一只據枝俯向鳴叫,并向闖入者張翅示威,野兔知道這是威脅性不太大的鳥類,無需像遇到鷹隼那樣緊張,故佇足回首張望。三者動態與呼應之關系,恰構成似有「S」型之律動感。還有樹木的枝葉、竹、草均受風而有傾俯之姿,更增添了活潑生動的聲勢與神韻。崔白是開始發揮寫生精神的畫家,靠超越前人的觀察研究、及描繪能力,探索花木鳥獸的「生」意,擺脫花鳥屬裝飾圖案的遺影,開創新的發展方向。樹干上有崔白款:「嘉祐辛丑(1061)年崔白筆。」畫幅上尚有宋理宗的「緝熙殿寶」、明太祖時「司印」半印等收藏印記。
《雙喜圖》為崔白代表作,畫面以扣人心弦之情節抓住觀者,無論是騰空展翅還是雀躍枝頭的二鵲與樹下玄兔都為不期而遇在秋風中各顯其態,古木槎櫟與隨風搖曳的翠竹有機結合。章法開闊、布置運迷入疏,而細者不滯物態,秀挺用力的調筆恰到好處地塑造出不同質地的物態。色彩寓濃于淡,意境深邃而幽遠,是中國工筆花鳥畫注重形神兼備審美境界的典范作品。
《雙喜圖》原題“宋人雙喜圖”,后因在圖中樹干上發現有“嘉祐辛丑年崔白筆”的題識,故歸于崔白名下。“嘉祐辛丑”為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此時正是崔白畫藝的成熟時期。畫面上,一派古木槎丫、霜葉飄零的蕭條景象。秋風中,竹樹搖撼,山草皆靡,風勢甚烈,兩只寒鵲棲飛噪鳴于枯木荊棘之顛,不知何時闖來一只野兔,正引首回顧,聳耳翕吻鼓目瞪著樹上的山鵲,這就更加增添了雙鵲躁動不安的情緒。畫家抓住了秋兔雙鵲高下對峙、渾然一體的瞬間之景,創造出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
圖繪秋風呼嘯的曠野,枯枝折倒,殘葉飄零,小草伏地,一片蕭瑟之中,兩禽鳥撲翅鳴叫,頂風飛來,其一剛攀在樹枝上,目光俱向下,原來在殘枝敗草之中,有一只褐兔正回頭向它們張望。不知雙禽的鳴叫不安,是因為褐兔的出現驚擾了它們,還是凜冽的寒風,警示了冬的來臨,它們在向褐兔傳遞這冬的信息?場景蕭瑟寒凝,卻是自然界尋常生命景象的再現,體現出畫家對生活觀察的細致,令觀者回味無窮。在繪畫手法上卻頗具新意:工、寫結合,枝葉雙勾,甚至連細草也雙勾,但禽與兔則勾、點、染結合,褐兔皮毛以筆尖簇點,層層積染,而禽鳥的羽毛則填染白粉,皮毛的質感強烈。土坡以干筆淡墨粗勾幾筆,然后略加皴擦,只在局部加以密集的皴筆,卻也將秋天曠野的落寞突現出來。飛鳥與褐兔的上下呼應,將疾風中零亂的一切涵容,而樹身、枝干的勾、皴、擦、染,老練而雄健,顯現其借鑒于山水畫,技術已經非常之成熟。
這是一幅情景交融的佳作。可見宋人的寫實,并非只是簡單地寫形、求真,而是通過對形的細微刻畫以營造出一種特定的意境。中國畫的寫實,從一開始就兼顧形、神,追求意境。離開了形,何以言“神”?即使自言“逸筆草草,不求形似”,其實也只是筆墨精煉,形象簡括而已,并非超脫形外。倒是現下有些公式化的花鳥畫,一折枝上棲一飛禽,畫得雖然十分逼真,卻毫無意境可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