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仝 關山行旅圖
來源:未知 作者:admin

關仝 關山行旅圖
【名稱】關山行旅圖
【類別】中國古畫
【年代】五代
【文物原屬】故宮舊藏
【文物現狀】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簡介】絹本,水墨,縱:144.4厘米,橫:56.8厘米 。
【畫家】關仝
《關山行旅圖》是關仝的代表作,畫上峰巒疊嶂、氣勢雄偉,深谷云林處隱藏古寺,近處則有板橋茅屋,來往旅客商賈如云,再加雞犬升鳴,好一幅融融生活圖。此畫布景兼“高遠”與“平遠”二法,樹木有枝無干,用筆簡勁老辣,有粗細斷續之分,筆到意到心到,情境交融。此外,畫家在落墨時漬染生動,墨韻跌宕起伏,足見關仝山水畫道之精深。
此幅《關山行旅圖》是關仝的代表作,絹本淺設色,縱144.4厘米,橫56.8厘米。構圖上以一條河從左向右斜下而流,將畫面分割成“z”字關山行旅圖局部形。河右邊是起伏的山巒,以高遠法向上畫出巨峰,突兀高聳,形如卷云,這是關隴山川的特色;河左岸地勢略為平緩,有一座木橋連接兩岸,橋上及岸邊都有行人,騎驢或者徒步向旅店走來。畫面的下方以平遠法繪出一家山野旅店,旅客在其或行或坐,休憩飲茶,一婦人燒水,數孩童嬉戲,旅店周圍有雞犬、豬圈,并有一小船停泊河邊——真是一派寧靜和諧的生活景象!而山間樹木,均是空枝無葉或有枝無干,此為“關家山水”的獨特畫法。其用筆簡勁老辣,富有節奏感,所謂“以書入畫”也。山石先勾勒后皴擦,用的是“點子皴”或“短條子皴”,筆法縝密,然后用淡墨層層漬染,故顯得凝重硬朗.這與董源、巨然畫江南山水的圓柔迥然不同。據載,明代書畫家王鐸在這幅畫背邊留下題識:“關仝畫多淋漓博大,旁若無人,此幀精嚴,步驟端詳……”
唐宋之交,史稱“五代十國”,雖然時局不穩,政權更迭變換,但作為繼承文明和審美品格的一種藝術形式,繪畫擁有著晉唐以來的濃厚文化積淀,并出現了眾星燦耀的大氣象。荊浩、關仝、董源、巨然是中國古代繪畫史上連接唐、宋繪畫的重要人物,也是我國繪畫發展史上的著名畫家,成為后世歷代畫家學習的楷模。在這段時期,繪畫的基本技法、構圖程式及繪畫理論趨于成熟,產生了不少堪稱經典的曠世佳作。董源、巨然曾有師承關系,以細潤畫風描繪江南景物;荊浩與關仝亦是師承關系,畫風雄偉凝重。關仝是荊浩的入室弟子,刻苦用功,深得荊浩的筆墨之法,將其師開創的全景山水以及勾、皴、擦、染、點的山水畫技法推向了成熟,力逾其師。后人將關仝的山水畫稱為“關家山水”,并將他與宋初的李成、范寬并稱“山水畫三大家”,代表—廠宋代山水畫的主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