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喦 八達游春圖
來源:未知 作者:admin

五代 趙喦 八達游春圖
《八大游春圖》描繪了宮廷貴族、官員打馬球的玩樂場景。畫中共有八人,中間一人正高舉鞠杖,欲抽打運行于空中的馬球。其余七人分為兩組,分別圍繞在這個舉杖騎士的周圍。 此圖名為“八達游春”,“八達”指的是晉朝的名士光逸、胡毋輔之、謝鯤、阮放、畢卓、羊曼、桓彝、阮孚。“達”,是指他們在精神上達到老莊的玄遠境界,在行為上縱情背禮,狂誕不羈。此八人的主要活動時間是兩晉之交,東晉時期他們偏安江東一隅,常輪流坐莊,飲酒放誕,高談闊論。
在《八達游春圖》中,畫者并沒有選擇對此八人放浪形骸的乖張之氣進行表達,畫中的八個人穿戴整齊,神態端莊,置身于臺閣假山、垂柳芭蕉當中,悠然地打球游玩。趙喦選擇了這一情景進行描繪,很顯然與唐代盛行打馬球的娛樂風俗有關,唐代帝王、貴族當中均不乏擅長馬球運動的高手。另一方面,趙喦在后梁身為駙馬,當時的梁太祖正好有八位王子,這八人平日中的娛樂情景是趙喦所熟悉的,所以“八達游春”中所塑造的八人形象也許就是以這八位王子作為原型的。
唐和五代繪畫作品當中,以魏晉時期高人逸士的形象或典故為題材,能流傳至今的,還有晚唐孫位所繪的《高逸圖》。《高逸圖》也是畫晉代的名流逸士,是以稍早于“八達”的“竹林七賢”為主題的。孫位在畫中同樣將士大夫們置身于蕉竹樹石間,但在人物的塑造上,則忠實于史籍當中所記載的“蔑禮法而崇放達”的形象特征,描繪了他們坐于花氈上,解衣盤礴、野逸率真的狀態。《八達游春圖》、《高逸圖》兩圖所畫湖石,都使用了皴擦技法,并加以水墨渲染,以此來表現山石的肌理和陰陽向背,由此我們可看到水墨山水畫技法在晚唐和五代的出現以及其日趨成熟的發展狀態。趙喦在《八達游春圖》中,對人物、鞍馬的描繪,精工謹細,形象生動,神態畢現,我們又可從中一窺晚唐、五代時期人物畫、鞍馬畫的精彩面貌。
趙喦(五代史作趙巖),五代·后梁畫家,名霖,后改本名,字秋巘,陳州(今河南淮陽)人,生卒年不詳。太祖朱晃朝(907-912)駙馬都尉。末帝朱瑱朝(913-923)為戶部尚書租庸使,與張漢杰、漢倫等居中用事。善繪事,精鑒賞,富收藏。唐末亂世,不惜重金收集名畫五千余幅。為人謙和,禮優畫士,有“趙家畫選場”之稱。平時縱覽收藏名畫,耳濡目染畫藝日進,所畫人馬格韻超絕,非尋常畫工所及,為世稱道。據史載,后梁亡,趙喦走許州依溫韜,被溫韜斬其首獻后唐莊宗李存勗(923-926)。
有《漢書西域傳圖》《調馬圖》《臂鷹人物圖》《五陵按鷹圖》等著錄于《宣和畫譜》。傳世作品有《調馬圖》卷,絹本,設色,縱29.5厘米,橫49.4厘米,人物和駿馬神態生動,運筆勁練而微有波磔。此圖曾經宋代內府,元代曹知白,明代何元朗、徐乾符、項元汴,清代裴景福及近代龐元濟等人收藏,《宣和畫譜》《式古堂書畫匯考》《書畫記》《壯陶閣書畫記》等著錄,現藏上海博物館;《八達春游圖》軸,圖錄于《故宮名畫三百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