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嵐乍豁江南情調——《千里江山圖》
來源:中國書畫網 作者:張璋

《千里江山圖》 宋 江參 卷 絹本水墨 縱46.3厘米 橫546.5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江參,字貫道,衢縣(今屬浙江)人,生卒年不詳,為南宋前期畫家,妙于丹青,頗受士人重視,甚至連南宋高宗也知道其大名。江參擅長畫山水,學董源、巨然的畫法,是描繪江南水鄉畫派的繼承者。
江參《千里江山圖》畫中林木蔥蘢,山峰重疊,時而溪水,時而幽谷,景色連綿,有一條曲折的小路貫穿其間。江參用硬筆勾畫石頭的輪廓,頗有力度,又十分注重水分的運用,并借鑒了米芾水墨云山的技法,使得畫面具有江南水鄉的格調。
該圖“遠山叢叢,遠樹蒙蒙,咫尺萬里,江行其中。短長何岸,高低何峰,彼坻彼峙,彼瀑彼洪。晴嵐乍豁,煙靄蔥蘢,或斷或續,且淡且濃”,是一幅筆墨渾厚、意境深遠、博大宏深的山水畫作品。江參作此圖,用筆全用中鋒,旋頓旋收,圓融老辣。全幅多用水墨,僅在水天處用螺青漬染。從蟹爪樹法等技法的使用上,我們可發現江參不僅僅承襲了董源、巨然的江南畫派的風格技法,更參以范寬、郭熙等北方畫派的技法,并自創了“泥里拔釘皴”,在畫壇上獨樹一幟。另一幅傳為江參作品的《林巒積翠圖》與此圖如出一轍,也是以平遠法畫峰巒連綿、江流蜿蜒、林木蒼翠的景象,并有溪橋漁舟點綴其間,頗有天真意趣。 畫中林木蔥蘢,山峰重疊,時而溪水,時而幽谷,景色連綿,有一條曲折的小路貫穿其間。江參用硬筆勾畫石頭的輪廓,頗有力度,又十分注重水分的運用,并借鑒了米芾水墨云山的技法,使得畫面具有江南水鄉的格調。
《千里江山圖》卷上有元代柯九思題寫的12個字:“江參,字貫道,千里江山圖真跡”;其后還有清乾隆帝御題,梁詩正、汪由敦、嵇璜、董邦達和詩;卷后有董其昌等人的題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