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圭《溪山清遠圖》
來源:中國書畫網 作者:張璋

《溪山清遠圖》,宋代,夏圭,國畫長卷,紙本水墨,縱46.5厘米,橫889.1厘米,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溪山清遠圖》描繪晴日江南江湖兩岸山色空蒙、水光瀲滟的清遠秀麗景色。畫面從霧景開始,近處的巨崖大石清晰可見。一片茂盛的松林在陽光下生機勃發,密林深處的樓閣院落若隱若現,院前有小橋流水和往來行人。作者非常重視墨色的濃淡對比,近景用墨較濃重,遠景墨色清淡。從局部看,畫樹點葉用墨較濃,而山石用墨相對較淡較干,石上苔點用墨較重,這樣在黑白對比中,顯示出山石的明潔、清潤。后人稱夏圭為“夏半邊”,而《溪山清遠圖》顯然是全景,原圖無款印,也許受了“半邊”概念的制約,如此浩渺的江湖山色,竟被后人題稱“溪山”。

《溪山清遠圖》局部,宋代,夏圭,國畫長卷,紙本水墨,縱46.5厘米,橫889.1厘米,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溪山清遠圖》為十張紙接成,除第一段為二十五公分外,后九段均大約九十六公分左右。畫中景物變化甚多,時而山峰突起,時而河流彎曲。畫家運用仰視、平視和俯視等不同角度取景,使起伏的峰巒和層層迭迭的巖壁,以及蜿蜒的河川,因為不同的視點在各個獨立的段落里,產生獨特的空間結構。畫松樹林木筆墨變化非常多;畫山石是用大斧劈皴法,而這種技法是從李唐的斧劈皴變化出來。畫家以乾枯的筆墨勾畫石壁輪廓,再用夾雜著大量水分的筆墨迅速化開,使畫面上產生水墨交融,淋漓暢快的感覺。

《溪山清遠圖》局部,宋代,夏圭,國畫長卷,紙本水墨,縱46.5厘米,橫889.1厘米,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溪山清遠圖》描繪江南晴日湖山景色,圖中群峰、山石、茂林、樓閣、長橋、村舍、茅亭、漁舟、遠帆,勾筆雖簡,但形象真實。山石用禿筆中鋒勾廓,凝重而爽利,順勢以側鋒皴以大、小斧劈皴,間以刮鐵皴、釘頭鼠尾皴等,再加點,筆雖簡而變化多端。夏圭非常擅長運用墨色的變化,在慣用的層層加皴、加染的“積墨法”外,往往加用“蘸墨法”,就是先蘸淡墨,后在筆尖蘸濃墨,依次畫去,墨色由濃到淡,由濕漸枯,變化無常。再加上“破墨法”,以墨破水,以水破墨,以濃破淡,以淡破濃,使墨色蒼潤,靈動而鮮活。空曠的構圖,簡括的用筆,淡雅的墨色,營造了一個清凈曠遠的意境。

《溪山清遠圖》局部,宋代,夏圭,國畫長卷,紙本水墨,縱46.5厘米,橫889.1厘米,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溪山清遠圖》圖中大刀闊斧的皴法和細小的短斫交替使用,濃淡干濕的靈活處理,使畫中山石堅挺,樹木潤秀。全圖生動活潑,意境深遠雋永。中國畫。宋代夏圭作。紙本長卷。水墨。畫面上山勢起伏綿亙,危峰如削;平丘如砥,巖樹茂密,溪流回旋,草廬竹林邊有高士徜徉;江上則煙波浩渺,漁艇輕泛。筆墨蒼潤,極盡山水淡遠微茫之趣。

《溪山清遠圖》局部,宋代,夏圭,國畫長卷,紙本水墨,縱46.5厘米,橫889.1厘米,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溪山清遠圖》構圖疏密相間,剪裁巧妙,筆法堅挺峭秀。筆墨蒼古,墨氣明潤,點染煙嵐,恍若欲雨,樹石濃淡,遐邇分明。因為運用更多的水分(同馬遠相比),所以更具有“墨汁淋漓”的效果。其皴法為“拖泥帶水皴”或“帶水斧劈皴”,是先用水筆,再用墨筆渲染。

《溪山清遠圖》局部,宋代,夏圭,國畫長卷,紙本水墨,縱46.5厘米,橫889.1厘米,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松林之后是一片浩蕩的江水,江岸有幾艘泊停的漁舟,遠處山色迷蒙,依稀可見江對岸的綠樹村舍。一座大山的一角有綠竹、草亭,幾個文人在其間悠閑漫步,茫茫江水中帆影浮動。一段山坡過后,江天一色,顯得幽遠清曠,一座亭臺式的竹橋,通向水邊的農家茅舍。河邊漁人撐渡,深山集市隱現。全卷最后一段以茂林村舍之景結束。綜觀全卷,可見作者布置景物經過周密思考。高遠與平遠、深山與闊水緊密相接,氣脈通連。三丈長卷,并無堆砌拼湊之感,反而讓人覺得空靈疏秀。

《溪山清遠圖》局部,宋代,夏圭,國畫長卷,紙本水墨,縱46.5厘米,橫889.1厘米,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作者以其熟悉的上虛下實的構圖形式來布置景物,所描繪的山坡、巨石、江岸、樹木、橋梁等都集中在畫面下部,畫面景界顯得開闊,給人一種登高俯視的感覺。畫面上半部,或以清淡的筆墨表現遠山,或留出大片空白表示江水、煙云。全圖疏密關系處理,真正達到了所謂“疏可走馬,密不通風”的境地,使畫面產生一種輕松強烈的節奏感。懸崖直插江邊,起伏險峻的遠山,顯得非常深邃雄偉。全卷用筆剛勁,沉穩,山坡用一筆長線畫過,線條簡潔、疏松,但由于作者在線條中加入了充沛的力感,所以畫中并無輕薄之感。巨石山崖運用了斧劈皴,筆法沉著、純熟,如匠人砍木一般,留下了一片片斧鑿的痕跡,山巖堅硬凝重的質感頓時顯露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