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氣橫生倪云林
來源:中國書畫網 作者:責編:何瑞樂
元 倪瓚作品
倪瓚,元代畫家、詩人,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鎮,號云林子、荊蠻民、幻霞子等。江蘇無錫人。倪瓚家富,博學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門。元順帝至正初忽散盡家財,浪跡太湖一帶。

元 倪瓚作品
倪瓚擅畫山水、墨竹,師法董源,受趙孟頫影響。早年畫風清潤,晚年變法,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曠逸,筆簡意遠,惜墨如金。以側鋒干筆作皴,名為"折帶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數筆,逸氣橫生。書法從隸入,有晉人風度,亦擅詩文。與黃公望、王蒙、吳鎮合稱"元四家"。存世作品有《漁莊秋霽圖》《六君子圖》《容膝齋圖》等。著有《清閟閣集》。

元 倪瓚墨竹
其祖父為本鄉大地主,富甲一方,貲雄鄉里。父早喪,弟兄三人,同父異母長兄倪昭奎(字文光),是當時道教的上層人物,曾"宣受常州路道錄"、"提點杭州路開元宮事"、"賜號元素神應崇道法師,為主持提點"、又"特賜真人號,為玄中文潔真白真人。"二哥(同胞)倪子瑛。在元代,道教的上層人物地位很高,有種種特權,既無勞役租稅之苦,又無官場傾軋之累,反而有額外的生財之道。

元 倪瓚作品
倪瓚從小得長兄撫養,生活極為舒適,無憂無慮,倪昭奎又為他請來同鄉"真人"王仁輔為家庭教師。倪瓚受到這樣的家庭影響和教育,養成了他不同尋常的生活態度,清高孤傲,潔身自好,不問政治,不愿管理生產,自稱"懶(懶)瓚",亦號"倪迂",常年浸習于詩文書畫之中,和儒家的入世理想迥異其趣,故而一生末仕。 性好潔,服巾日洗數次,屋前后樹木也常洗拭。家中藏書數千卷,親手勘定。

元 倪瓚作品
青少年時期的倪瓚雖然家境富裕,生活優裕,但未染上紈绔子弟習氣,對自身的學習修養,抓得挺緊。家中有一座三層的藏書樓"清閟閣",內藏經、史、子、集、佛經、道籍千余卷。倪瓚每日在樓上讀書作詩,除精心研讀典籍外,對佛道書籍也多有涉獵。"清閟閣"內還藏有歷朝書法名畫,時間較遠的有三國鐘繇的《薦季直表》,較近的有宋代米芾的《海岳庵圖》等。倪瓚對這些名作朝夕把玩,心摹手追,尤其對董源的《瀟湘圖》、李成的《茂林遠岫圖》、荊浩的《秋山圖》,潛心臨摹,揣摹其神韻氣質。同時,他常外出游覽,見到有價值的景和物隨手描繪,他精細地觀察自然界種種現象,認真地寫生,歸后往往畫卷盈笥。倪瓚一方面注意繼承傳統技法,博采各家所長,勤奮的學習,為他后來在繪畫上的創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元 倪瓚作品
倪瓚擅山水、竹石、枯木等,其中山水畫中采用了典型的技法--折帶皴,是元代南宗山水畫的代表畫家,其作品以紙本水墨為主。其山 水師法董源、荊浩、關仝、李成,加以發展,畫法疏簡,格調天真幽淡。作品多畫太湖一帶山水,構圖平遠,景物極簡,多作疏林坡岸,淺水遙岑。用筆變中鋒為側鋒,折帶皴畫山石,枯筆干墨,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風格蕭散超逸,簡中寓繁,小中見大,外落寞而內蘊激情。他也善畫墨竹,風格"遒逸",瘦勁開張。畫中題詠很多。他的畫由于簡練,多年來偽作甚多,但不容易仿出其蕭條淡泊的氣質。在倪瓚的畫論中,他主張抒發主觀感情,認為繪畫應表現作者"胸中逸氣",不求形似("仆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畫史將他與黃公望、吳鎮、王蒙并稱元四家。明清時代受到董其昌等人推崇,常將他置于其他三人之上。明何良俊云:"云林書師大令,無-點塵土。"王冕《送楊義甫訪云林》說,倪瓚"牙簽曜日書充屋,彩筆凌煙畫滿樓"。

元 倪瓚作品
倪瓚是影響后世最大的元代畫家,他簡約、疏淡的山水畫風是明清大師們追逐的對象,如董其昌、石濤等巨匠均引其為鼻祖,石濤的書法題畫,從精神到體式皆是以倪瓚為法的。倪瓚亦是一個以復古為旗幟,而追求藝術個性化的書法家,他與張雨、楊維楨一樣,既屬于這個時代,又不屬于這個時代,這就是藝術對時代的超越性價值。
明代江南人以有無收藏他的畫而分雅俗,其繪畫實踐和理論觀點,對明清畫壇有很大影響,至今仍被評為"中國古代十大畫家之一",英國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將他列為世界文化名人。

元 倪瓚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