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郭熙《窠石平遠圖》軸
來源:中國書畫網 作者:中國書畫網編輯

《窠石平遠圖》軸,北宋,郭熙繪,絹本,墨筆,縱120.8厘米,橫167.7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現今能見到的郭熙作品并不多,真正可信的不過六、七幅。《窠石平遠圖》是其中署有年款的一幅,創作于元豐元年戊午(1078年),是郭熙晚年的杰作,也是欣賞他的畫作和理解他的美術理論的絕佳作品。畫面近景,溪水清淺,岸邊巖石裸露,石上雜樹一叢,枝干蟠曲,有的葉落殆盡,有的畫出老葉,用淡墨渲染。遠處,寒煙蒼翠,荒原莽莽,群山橫列如屏障,天空清曠無塵,是一派深秋的景象。
在郭熙的山水畫理論中,主張深入真山實水作觀察體驗為創作的先決條件。在深入實際體察時,他采用了對比的觀察方法。《窠石平遠圖》畫的是北方的深秋。從對比觀察中,他體會到“西北之山多渾厚”,“其山多堆阜,盤礴而連延,不斷于千里之外,介丘有頂而迤邐,拔萃于四逵之野。”畫中的窠石和遠山正體現了這些特點。窠石用卷云皴法,以表現北方山水的渾厚和盤礴,是郭熙的創造。而秋天,他的感受是“秋山明凈而如妝”,“秋山明凈搖落人肅肅”,畫中沒有蕭瑟和悲涼,從構圖的氣勢,用筆的利爽,給人以肅穆、莊重、清神的美感。特別是曲折的溪水,明澈澄鮮,不激不怒,且清且淺,與歷歷的窠石相聯系,給人以“水落石出”的感覺。這一深秋景色富于神韻,是一般畫家難以察覺和表現得出的。
中國山水畫取景構圖的“三遠”法則是郭熙首先總結出來的。“三遠”即高遠、深遠和平遠。郭熙另一件比較著名的《早春圖》軸主要采用的是高遠構圖法,而《窠石平遠圖》左上郭熙題“窠石平遠”。標明了所采用的是“平遠”法。郭熙解釋說:“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畫中取景,視平線在下部約三分之一處,平視中使景物集中。自前景透過中景而望遠景,層次分明,表現出縱深的空間距離,畫面雖著墨不多,但境界闊大,氣勢雄壯,使人觀之精神振奮。

局部圖
郭熙(約1000-約1090年),北宋畫家、繪畫理論家。字淳夫,河陽溫縣(今河南孟縣東)人。出身平民,早年信奉道教,游于方外,以畫聞名。熙寧元年召入畫院,后任翰林待詔直長。山水師法李成,山石創為狀如卷云的皴筆,后人稱為“卷云皴”。樹枝如蟹爪下垂,筆勢雄健,水墨明潔。早年風格較工巧,晚年轉為雄壯,常于巨幛高壁作長松喬木,曲溪斷崖,峰巒秀拔,境界雄闊而又靈動飄渺。存世作品有《早春圖》、《關山春雪圖》《窠石平遠圖》、《幽谷圖》等。其子郭思集其畫論成《林泉高致集》一書,對后世影響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