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李公麟《五馬圖卷》
來源:坦腹齋 作者:中國書畫網編輯部

宋 李公麟 五馬圖
紙本水墨 29.5cmx225cm 珂羅版印本
此《五馬圖》畫的是西域進獻給宋廷的五匹駿馬,分別為鳳頭驄、錦膊驄、好頭赤、照夜白和滿川花,每匹馬均有奚官牽引。三人為西域裝束,兩人為漢人打扮。每匹馬左側有黃庭堅題箋,分別說明馬的年齡、身高、進貢年月等。人馬造型準確,或靜止,或緩步徐行,比例準確,神完氣足。線條概括洗煉,流暢而含蓄,遒勁而秀雅。或僅靠幾條線來表現整匹馬腹、背、臀、胸的結構起伏,或略作淡色暈染,復雜精妙。馬的神采矍奕,人物衣冠不同,神情各異。
此畫南宋時由內府收藏;元、明兩代,由柯九思、張霆發等人收藏;到清代康熙年間,流落在河南商丘宋犖家;乾隆時,《五馬圖》入清宮;到清末,溥儀退位后被運出宮,此后行蹤成迷。中國大陸僅存有黑白印刷的珂羅版印本。直到2019年初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特展,此畫于該展覽中展出,方才揭開了近一個世紀以來的行蹤謎團,給予我們極大的驚喜!也正是至此我們方知道,原來《五馬圖》并非純水墨,而是一件設色的作品! 此外,珂羅版印本中的五馬排序及題簽位置左右不清等疑問也迎刃而解。
《五馬圖》真跡的重現,顯示了北宋繪畫所能達到的高度再現性與高度表現性的水乳交融:一方面重視所描繪的真實對象的再現;另一方面也有文人畫家對筆墨表現力的追求。這也是北宋繪畫在中國繪畫發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之所在。研究這件作品,或許對于當代中國畫在新時代的傳承發展有些許啟發。





以下為珂羅版大圖:
鳳頭驄




錦膊驄


好頭赤


照夜白


滿川花


此畫上無李公麟本人署款和印記,但是卻有他的好友黃庭堅的箋題和后跋為保證。

黃庭堅 跋《李公麟五馬圖》 行書紙本 27×19.8cm
釋文: 余嘗評伯時人物似南朝諸謝中有邊幅者,然中朝士大夫多嘆息伯時當在臺閣,僅為善畫所累。余告之曰:伯時丘壑中人,暫熱之聲名,儻來之軒冕,殊不汲汲也。殊不汲汲也。此馬駔駿,頗似吾友張文潛筆力,瞿曇所為識鞭影者也。黃魯直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