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畫網(wǎng) > 傳世書畫 > 繪畫 > 明 周臣《畫閑看兒童捉柳花句意》
明 周臣《畫閑看兒童捉柳花句意》
來源:中國書畫網(wǎng) 作者:中國書畫網(wǎng)編輯部
童年時光天真無邪、爛漫可愛、無憂無慮。古時候的兒童雖然沒有當(dāng)今的現(xiàn)代化游戲,但是那時的兒童游戲活動則是置身于大自然,親近山川河流。從浩瀚的古詩詞里可尋覓當(dāng)時的童年趣事,如捉蝴蝶、垂釣、捕知了、放風(fēng)箏等。捉柳花也是古代兒童愛玩的游戲之一,唐代詩人白居易就有“柳老春深日又斜,任他飛向別人家。誰能更學(xué)孩童戲,尋逐春風(fēng)捉柳花”的詩句。南宋詩人楊萬里在《閑居初夏午睡起》中寫道:“梅子留酸軟齒牙, 芭蕉分綠與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而明代畫家周臣的《畫閑看兒童捉柳花句意》圖(見圖)更加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楊萬里的詩意,清新閑適,童趣橫生。
明代 周臣《畫閑看兒童捉柳花句意》 絹本 設(shè)色畫 縱:116.6公分 橫:63.5公分 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
周臣(約西元1460至1535年后),字舜卿,別號東村,鵝場散人。吳郡人(今江蘇蘇州)。畫山水師陳暹(1405-1496),得宋人法;擅摹李成(919-967)、郭熙(約1001-1090)、馬遠(活動于1189-1225)、夏圭(活動于1180-1124),用筆精熟。又兼工人物,無論古貌奇姿,或綿密蕭散,均能各極意態(tài)。
《畫閑看兒童捉柳花句意》圖中繪四個人物——一個成年男子和三個男童。位于左方的成年男子,可能是被庭前捕捉柳花兒童的喧鬧聲驚醒,睡意全無,步出草廬,被兒童戲耍的情景所吸引。只見他頭戴文士之冠,身穿白色長袍,長髯飄胸,濃眉鳳目,雙手自然輕松垂放,儼然一位懷才不遇、無緣仕途的高士,悠閑自得。從他的眼神上看,好像注視著捉柳花的孩童,又好像另有心事,漫隨著花飄花落,閑看天上云卷云舒。三個盡情玩耍的兒童,雖然都在捉柳花,但是因年齡不同,姿態(tài)也各有所異。身穿藍色衣袍者,身體較高,年齡相對大些,頭朝天高高仰起,兩眼緊盯著飄飛的柳花,右手拿著扇子,在不停地撲打。另外兩個兒童個頭和年齡相仿,其中一個身穿橙色衣袍,雙臂張開,雙膝微彎,欲跳躍捕捉前方飛舞的柳花。另一個兒童身著短褲和紅色肚兜,單腿跪地,兩眼注視著前方飄然而落的柳花,連忙用雙手捕捉。畫家匠心獨運,以身高和服飾的不同區(qū)分兒童的年齡,讓讀者一目了然。三個兒童都戴有手環(huán),穿藍袍者僅右手腕戴了一個,其他兩位兒童雙手都佩戴了手環(huán),而穿肚兜小童并且還戴著腳環(huán),赤著腳掌,從這個細節(jié)可知肚兜小童年齡最小,且在家里很受寵愛。



局部
在整個畫面的環(huán)境描寫上,畫家筆墨濃淡適宜,詳略得當(dāng),由近及遠,融山水人物為一體,使全圖顯得幽邃清曠。寥寥數(shù)筆便將遠處背景的崇山峻嶺勾畫得壁立千仞,巍峨壯觀。近景為山谷一隅,悄然屹立的巨石后面露出茅軒草廬的一角;房后的柳樹枝繁葉茂,郁郁蔥蔥。枝條舒展自然,婀娜多姿,樹葉嫩綠欲滴,疏密有致;一側(cè)的芭蕉碧綠蒼翠,綠陰映襯到紗窗上。山間青草萋萋,綠樹成陰,呈現(xiàn)出初夏時節(jié)草木吐綠的勃勃生機。
明代畫家周臣,江蘇蘇州人,擅長畫人物和山水,取法宋元各家,尤其受李唐、劉松年影響最深。其畫法工細,章法嚴謹,融“院體畫”與“文人畫”于一體。他最大的貢獻是培養(yǎng)出兩個流傳千古的畫家,即唐寅和仇英,可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周臣的這幅《閑看兒童捉柳花詩意圖》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值得一提的是,仇英也有一幅《捉柳花圖》,充滿著濃郁的田園詩意,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