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地攤經濟”成為時下熱詞,一股“地攤風”刮過大江南北。不管你是開著奔馳、法拉利賣貨也好,還是cosplay一眾名場面也罷,和古人一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讓我們一同穿越到古畫之中,去看看那時“萬街千巷,盡皆繁盛浩鬧”的地攤盛世。
清明上河圖
時間:北宋
地點:汴京
人物:汴京人民

展開《清明上河圖》畫卷,滿眼寫著“熱鬧”二字。畢竟從坊市制轉為街市制,從農業城進化為商業城,宋太祖宣布的“京城夜市至三鼓已來,不得禁止”政策,讓汴梁商業氣氛分外濃厚。

在宋朝的集市中,南食、北食都有專門的店鋪和柜臺,茶館、酒館成了人們往來休憩的絕佳場所。之前熱播的電視劇《清平樂》中宋仁宗拉著范仲淹一起逛市井,看泥娃娃,品嘗蘇州肉餡點心,是對北宋“地攤經濟”的絕佳詮釋~
貨郎圖
時間:北宋
地點:某地
人物:貨郎和他的“粉絲”們

這里所說的《貨郎圖》是北宋蘇漢臣版。《貨郎圖》是宋代較為流行的一種表現當時流動小商品買賣的繪畫形式。
初看《貨郎圖》,最直接的反應就是,原來古人的“購物車”長這樣!然后,不由感慨貨郎“碼貨”的鬼斧神工——小小的貨架,繁多的商品,還可以保持完美的平衡,實在令人佩服~

遙想當年,貨郎們拉著一車的“稀罕玩意”走街串巷,來往于城鄉之間,沿途叫賣,每到一處都深受人們的歡迎。這一車或是一挑貨物有如至寶,是往日平淡生活里難得的一抹驚喜。
南都繁會圖
時間:明朝
地點:南京
人物:南京市民

《南都繁會圖》出自明朝畫家仇英之手,是仿照《清明上河圖》所繪制的南京城中的繁華一景。展開畫卷,滿目密密麻麻的人影,著實讓人感到畫家眼中的“繁華”其實就是人多~

當然,地攤經濟的主力也是人。畫作之中最精彩的部分,在于熙來攘往的繁華街市。熱鬧的商業活動,還有踩高蹺、舞龍戲獅、弄棒使械等雜耍把戲,以及觀者云集的戲曲表演和流光溢彩的“鰲山”燈展示。城市中的煙火氣在此被展現得淋漓盡致。
姑蘇繁華圖
時間:康乾盛世
地點:蘇州
人物:蘇州人民


全長十二米的《姑蘇繁華圖》以散點透視法繪制了清乾隆時期蘇州之“百業興盛、走卒賈士、民風民俗、城內外幽境圣地”,和北宋《清明上河圖》中以汴京繁榮商業氣質為表象,實則暗示君王繁華背后憂患重重的深意不同,繪制于康乾時期的《姑蘇繁華圖》將蘇州城郊百里的風景和街市的繁華景象相融合,由表及里,顯示出一派安詳和睦的太平盛世。

展開全卷,沿街小販、街頭特色風味小食品、擺地攤練把式、街頭斗蟋蟀、路燈下眾人圍觀的棋局、夏日里晚間街頭竹躺椅上搖扇聊天喝茶的市民、吹糖人、捏面人、沿街排開的剃頭匠、簡易廉價的理發挑子......“地攤文化”以其獨特的原生美感隨著徐揚的筆觸,留名千史。
太平春市圖
時間:清雍正乾隆時期
地點:京城邊際
人物:京城過年的人們

論地攤在何時最為繁榮?那絕對是過年趕集之時。臺北故宮館藏的丁觀鵬《太平春市圖》中所描繪的就是這樣一幅圖景,同樣是身處康乾盛世的丁觀鵬將郎世寧的西洋透視畫法加入其中,讓正如畫卷敷色精麗,兼有光影透視效果,令人賞心悅目。

同時,畫作之中京城邊際鄉人互相打躬作揖,攤販賣爆竹,打太平鼓、耍猴戲、跑旱船、戲棚、貨郎擔等迎春活動景象。畫中游人市販,松樹桃竹......生動再現了那份來之不易的平安喜樂~

不管書畫之中記錄得如何美妙,在現實中這些看似有活干、有錢賺地攤小生意,背后卻承載著一家人的油鹽醬醋茶、喜怒哀樂憂。

2020上半年在家苦練廚藝等各種技能,許是為了下半年出攤所備?不管怎樣,一切似乎都是最好的安排。
走,讓我們開開心地“出攤兒”去~

最后,別忘了,“出攤兒”是在公共場所,賣好的東西,也要維護好的環境。
(鳳凰藝術綜合報道,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