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春天出發 漫步春山 觀雨余春樹
來源:中國書畫網 作者:編輯:中國書畫網編輯部

文徵明《雨余春樹圖》 立軸 紙本 設色 94.3x33.3cm 全幅: 268x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款識:雨余春樹綠陰成。最愛西山向晚明。應有人家在山足。隔溪遙見白煙生。余為瀨石寫此圖。數日復來。使補一詩。時瀨石將北上。舟中讀之。得無尚有天平靈巖之憶乎。丁卯(1507年)十一月七日。文壁記。
題跋:本幅: 為圖復與補詩成。送客北征霽景眀。卻是靈巖曾駐處。展觀亦用繾懷生。己酉(1789年)新正御題。
此《雨余春樹圖》軸是文徵明為即將遠行的友朋所畫,畫面中描繪了綠樹成萌的春日,迎著夕陽的群山中,白煙悠悠然升起,一人臨溪小坐,二人遙指前方,一幕暮靄的美麗景色。春雨洗過,一塵不染。
題跋中提到天平山、靈巖山,然畫中山水的形象與天平、靈巖二山并無明顯聯系,但畫中風格所呈露的乃是以文化性的古意為其自然景觀的內在實質。知友共游于吳地古意盎然之山水,這種生活經驗就是文徵明贈別時所訴諸情感的依據。

文徵明《雨余春樹圖》 局部一
文徵明的山水畫除了學沈周之外,也學趙孟頫、王蒙、倪瓚,還能運用郭熙、李唐的一些畫法。其早年畫風多細謹,中年漸趨粗放,前者風格類錢選、趙孟頫,內容多表現幽雅深靜的自然境界。
文徵明早年畫跡較少,此《雨余春樹圖》軸,堪稱其初期作品里的佼佼者,作于正德二年(1507),時值文氏38歲。以細淡的勾斫為主,用筆工細嚴謹,略加皴染,筆法細勁與虛和相結合,山石附加疏放的點苔,山巒巖石染以淡青綠和赭石。畫法融入了元人簡淡的皴染法,皴擦適度,質樸中透著靈秀。

文徵明《雨余春樹圖》 局部二
設色以淡青綠和赭石相混融的染法,平臺山坡,均先假赭墨分面,隨后再罩染石綠、石青,這種賦彩方式異于唐宋以青綠為主色彩盈滿的畫法,接近于元初趙孟頫所貫用的青綠山水墨法,屬于小青綠山水格式,設色清雅明潤,兼饒有復古與裝飾的意趣。
畫幅右上題詩,詩、畫相配,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傳達出耐人玩味的深刻意境。
《雨余春樹圖》在表現主題上有意識地降低了對人的激情的強調,而此種古典精神正好與蘇州山水所蘊含的古意產生呼應,兩者相互提攜,使蘇州文化的基調更加明顯。從這個角度來看《雨余春樹圖》,可以說是文化上的“蘇州”落實到文人繪畫創作上的一個重要起點。

文徵明《雨余春樹圖》 局部三
青綠山水畫在明代中期得到振興,吳門畫派畫家沈周、文徵明和仇英在該領域都有新的嘗試,并建立起各具特色的風格范式,其中文徵明起著重要的開拓作用。
文徵明自早年至晚年從未輟止青綠山水畫的創作,并且不斷加以傳承改造,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青綠山水畫,變唐宋之濃艷為輕淡,并融入元代淺絳山水的設色原理,創立了以赭石為主色,輔以青綠的小青綠山水風格,開拓出新的藝術體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