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賞析
來源:中國書畫網 作者:admin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長卷、紙本。水墨畫。縱:33cm,橫:639.9cm。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富春山居圖》是“元季四大家”之冠黃公望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圖》系作者1347年(元至正七年)七十九歲時為無用師所作,歷經三年經營,于1350年 繪制完成。作品描寫富春江兩岸初秋景色,峰巒岡阜、陂陀沙渚,林木蔥郁,疏密有致。在筆法上取法董源、巨然,而又自出新意,筆墨紛披,林巒渾秀,為黃公望 水墨山水的扛鼎之作。《無用師卷》是指傳世名畫《富春山居圖》的后半段畫幅。1347年,元代畫家黃公望為同門師弟鄭樗(字無用)所作,1350年繪制完 成。《富春山居圖》收藏于明代吳洪裕時,被燒成兩段,畫幅后半段被稱為“無用師卷”,前端為“剩山圖”。 “無用師”是黃公望的同門師友鄭樗。鄭樗,字無 用,號散木。是全真道士金志揚的弟子。
《無用師卷》和《剩山圖》描繪的是黃公望晚年山居的景色,有春明村、廟山、大嶺及富春江等一帶的山 川景致。畫中有坡陀沙岸,房舍散聚,以及岡陵起伏,山勢層層疊疊,林木交錯。景物排列疏密有致,墨色濃淡干濕并用,極富于變化。皴畫山石皆用披麻皴法,運 筆時快時慢,線條有長有短且不平行排列,所以有巧妙的交錯組合。[4] 黃公望江南虞山、富春一帶的山水為題材,畫山喜用披麻皴兼用解索皴,筆法以中鋒為主兼用側鋒,筆墨濃淡干濕交錯,勾皴及點染交替,這是對宋人筆墨技法的一 大突破。他的皴擦長披大抹,虛實相生,土石相間,礬頭累累,靈活生動地表現了江南山巒質地松軟、煙霧迷蒙的特點。《富春山居圖》畫面上山巒起伏,平崗連 綿,層次豐富,神采煥然,生動展示了富春江一帶林密蜿蜒,翠微杳靄的優美風光,其山或濃或淡,皆以平而枯的筆法勾皴,遠山及洲諸以淡墨抹成,水紋以濃枯墨 復勾,偶爾加淡墨,樹干或沒骨或幾筆寫出,樹葉用橫點、豎點、斜點,因用濃墨、濕墨,顯得山淡樹濃,整幅畫卷把觀者帶進隱逸忘世、平淡天真的氛圍中,這里 有董源《夏山圖》技法的影響,不只采用濕潤的披麻皴,又加干筆皴擦和濃淡迷離的橫點,把趙孟頫在《鵲華秋色圖》中創造的方法又推向一個高峰,形成典型的元 代寧靜淡泊的山水畫風貌,后世畫家無不對此圖頂禮膜拜。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長卷局部、紙本。水墨畫。縱:33cm,橫:639.9cm。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長卷局部、紙本。水墨畫。縱:33cm,橫:639.9cm。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長卷局部、紙本。水墨畫。縱:33cm,橫:639.9cm。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長卷局部、紙本。水墨畫。縱:33cm,橫:639.9cm。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長卷局部、紙本。水墨畫。縱:33cm,橫:639.9cm。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長卷局部、紙本。水墨畫。縱:33cm,橫:639.9cm。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長卷局部、紙本。水墨畫。縱:33cm,橫:639.9cm。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長卷局部、紙本。水墨畫。縱:33cm,橫:639.9cm。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長卷局部、紙本。水墨畫。縱:33cm,橫:639.9cm。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長卷局部、紙本。水墨畫。縱:33cm,橫:639.9cm。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長卷局部、紙本。水墨畫。縱:33cm,橫:639.9cm。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長卷局部、紙本。水墨畫。縱:33cm,橫:639.9cm。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長卷局部、紙本。水墨畫。縱:33cm,橫:639.9cm。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長卷局部、紙本。水墨畫。縱:33cm,橫:639.9cm。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長卷局部、紙本水墨畫 縱:33cm,橫:639.9cm。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