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巒渾厚草木華滋《天池石壁圖》
來源:中國書畫網 作者:三少奶奶
《天池石壁圖》,元代/1341年,黃公望,絹本設色,立軸,縱139.4厘米,橫57.3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天池石壁圖》繪蘇州以西三十里的天池山勝景。畫層巒疊嶂,雜木長松,構圖繁復而筆法簡潔,煙云流潤,氣勢雄渾,是黃公望自創的淺絳山水的代表作。畫中描繪重峰疊嶺的自然景色,遒邁俊逸、雄偉華滋,充分體現了黃公望匠心獨運的大家風范。張庚《圖畫精意識》中記敘此圖“混淪雄厚,嵐氣溢幅,真屬壯觀”。數百年峰巒,一峰一狀;幾十處茂林,一樹一態,極具山石樹木的形質神貌。黃公望的畫一般不用濃烈的色彩,也不用大片的潑墨,更少有剛硬的線條。畫中圓松用線居多,著墨干枯居多,充分顯示出一種明潤秀拔、溫雅和平以及松散柔和的氣氛,體現著豐富的筆墨韻味,不僅表達了畫家的主觀情趣,更寄托著作者對寄情林泉的向往。在這里畫家并不以描摹實景為能事,山川、樹石只不過是畫家遣興抒懷的對象,折射出黃公望對現實生活的消極、淡泊、隱逸的態度,這也充分反映了元代山水畫家的傾向。

《天池石壁圖》局部,元代/1341年,黃公望,絹本設色,立軸,縱139.4厘米,橫57.3厘米

《天池石壁圖》局部,元代/1341年,黃公望,絹本設色,立軸,縱139.4厘米,橫57.3厘米
《天池石壁圖》左下三棵巨松高聳,雜樹林立,茅屋隱約其間。隔溪一大山拔地而起,層層盤桓向上。至右中,一池四邊石壁陡立,橋閣筑于池中,飛瀑瀉水,此點題之筆也。構圖繁復,但用以勾畫的線條和皴筆則十分簡略。大山通體以赭鋪底,然后以墨青、墨綠層層烘染出高低、遠近之層次。后人有“峰巒渾厚,草木華滋”之譽。董其昌極其欣賞黃公望,謂“元季四大家以黃公望為冠”,將黃公望奉為南宗山水的最高典范。而且身體力行,將黃公望的清逸秀拔、繁簡得宜化入自己的畫中,影響而及他的學生王時敏,并合王鑒、王翚、王原祁“四王”之力而將黃公望的繪畫風格推向極致。

《天池石壁圖》局部,元代/1341年,黃公望,絹本設色,立軸,縱139.4厘米,橫57.3厘米
畫面左上方有作者行楷書題款三行,曰:“至正元年十月,大癡道人為性之作《天池石壁圖》,時年七十有三。”鈐“黃公望印”朱文印、“一峰道人”朱文印、“黃氏子久”白文印。“至正元年”為1341年,黃公望時年73歲。此圖描繪的是蘇州以西吳縣境內30里的天池山勝景,層巒疊嶂、雜木長松、煙云流潤、氣勢雄渾。畫面左下方三棵巨松高聳、雜樹林立,茅屋隱約其間。隔溪一大山拔地而起,層層盤桓而上。至右中,一池四邊石壁陡立,橋閣筑于池中,飛瀑瀉水,為點題之筆也。此畫構圖繁復,但用以勾畫的線條和皴筆十分簡略。大山通體以赭石鋪底,然后以墨青、墨綠層層烘染出高低、遠近之層次。后人對黃公望有“峰巒渾厚,草木華滋”之譽。明代董其昌極其欣賞黃公望,將他奉為“南宗”山水的最高典范。他還將黃公望山水畫中的清逸秀拔、繁簡得宜融入自己的畫中,影響到他的學生王時敏,并合王鑒、王翚、王原祁之力,將黃公望的繪畫風格推向極致。我們縱觀“四王”的全景山水圖,無論是構圖的繁復,勾皴的簡約、灑脫,還是用墨、設色的淺絳風格,都可以清楚地發現黃公望《天池石壁圖》的影響?!短斐厥趫D》為黃公望代表作。署:“至正元年十月,大癡道人為性之作天池石壁圖,時年七十有三。”畫幅上端有元柳貫題記?!对⒁饩帯罚洞笥^錄》等著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