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竹報春訊,春禽寄春意——《杏竹春禽圖軸》
來源:中國書畫網 作者:三少奶奶

<杏竹春禽圖軸>邊景昭 明代作 縱153.1厘米,橫88.2厘米 絹本設色 上海博物館藏
《杏竹春禽圖軸》,明代,邊景昭,紙本絹本工筆設色,立軸,縱153.1厘米,橫88.2厘米,上海博物館藏。本圖以杏花竹報春訊,以春禽寄春意,滿目春光,生機勃勃。
邊景昭,字文進,明代宮廷花鳥畫家。福建延平府沙縣(今福建沙縣)人,祖籍隴西(今屬甘肅)人,生卒年不詳。永樂年間(1403年-1424年)任武英殿待詔,至宣德時(1426年-1435年)仍供奉內廷。后為翰林待詔,常陪宣宗朱瞻基作畫。他為人曠達灑落,且博學能詩。他繼承南宋"院體"工筆重彩的傳統,其作品工整清麗,筆法細謹,賦色濃艷,高雅富貴。有"花之妖笑,鳥之飛鳴,葉之蘊藉,不但勾勒有筆,其用筆墨無不合宜"之說。邊景昭的墨線氣力十足,變化豐富,精謹細微,柔韌相宜。

<杏竹春禽圖軸>局部 邊景昭 明代作 縱153.1厘米,橫88.2厘米
邊景昭的花鳥畫以工筆重彩法見長,傳統淵源無疑來自宋代"院體",如清方薰《山靜居畫論》評:"邊鸞(應作邊景昭)、呂紀、林良、戴進,純以宋院題為法,精工毫素、魄力甚偉,黃(笙)、趙(昌)、崔(白)、徐(熙)之作,猶可想見。"明李開先《中麓畫品》更具體的指出:"邊景昭其源出于李安忠。"清顧復《平生壯觀》記邊氏《聚禽圖》時也指出:"得黃要叔父子遺意。"黃要叔父子即北宋初黃筌及其子黃居采,所創工筆重彩花鳥畫風,成為宋初"院體"標準體制.

<杏竹春禽圖軸>局部 邊景昭 明代作 縱153.1厘米,橫88.2厘米

<杏竹春禽圖軸>局部 邊景昭 明代作 縱153.1厘米,橫88.2厘米
對邊景昭花鳥畫風格的評析,畫史多有論述,也指出了他承宋人又有所創新、工而蒼、妍而雅的藝術特色。如明·詹景鳳《東圖玄覽編》曰:"邊景昭十二禽,細絹橫幅,中作老梅與勾勒竹,重著色。精妙而蒼,亦雅。"顧復《平生壯觀》記:"秋塘生趣,鴛鴦一雙,一作下水形勢,甚妙。勾染芙蓉水草,皆宋人法也。"明韓昂《圖繪寶鑒續編》論:"邊景昭,隴西人,善翎毛花果,花之嬌笑,鳥之飛鳴,葉之正反,色之蘊藉,不但勾勒有筆,其用墨無不合宜,宋元之后,殆其人矣。"徐沁《明畫錄》評:"花果翎毛,妍麗生動,工致絕倫。"
在明代宮廷繪畫鼎盛時期,邊景昭的花鳥深受贊賞,評價甚高。詩曰:"邊公花鳥冠當時,內苑皆稱老畫師。留得宣和遺跡在,令人披玩動哀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