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畫網(wǎng) > 傳世書畫 > 繪畫 > 《十六羅漢應(yīng)真圖卷》
《十六羅漢應(yīng)真圖卷》
來源:中國書畫網(wǎng) 作者:三少奶奶


《大士十六阿羅應(yīng)真圖》,清代/1667年,石濤,紙本墨筆,手卷,縱46.4厘米、橫598.8厘米,美國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收藏
《石濤大士十六阿羅應(yīng)真圖》又名《十六羅漢圖》和《十六應(yīng)真圖》,為石濤早期人物畫的代表作品,是目前一致公認(rèn)的石濤真跡。1667年石濤25歲時,在安徽宣城創(chuàng)作了此幅《十六阿羅應(yīng)真圖》卷,這幅畫據(jù)說畫了一年始成,是其進(jìn)入禪門后的精心之作。石濤好友,當(dāng)時被譽(yù)為“畫樣今無敵,詩名舊絕倫”的梅清為此畫題跋,并對此畫給予了高度評價,稱此作“神采飛動,天趣縱橫,筆痕墨跡,變化貽盡。此畫為石濤早期人物畫的代表作品,亦是石濤藝術(shù)生命里巔峰之作.
《十六羅漢應(yīng)真圖卷》卷首有青浦王昶題簽“石濤大士十六阿羅應(yīng)真圖”十一字。款題:“丁未年,天童忞之孫,善果月之子石濤濟(jì)。”梅清跋曰:“白描神手,首善龍眠。生平所見多贗本,非真本也。石濤大士所制十六尊者,身材飛動,天趣縱橫,筆痕墨跡,變化殆盡。自云此卷閱歲始成。予長供之案前,展玩數(shù)十遍,終不能盡其萬一,真神物也。瞿山梅清敬識。”

《大士十六阿羅應(yīng)真圖》局部,清代/1667年,石濤,紙本墨筆,手卷,縱46.4厘米、橫598.8厘米

《大士十六阿羅應(yīng)真圖》局部,清代/1667年,石濤,紙本墨筆,手卷,縱46.4厘米、橫598.8厘米
卷尾吳榮光跋《吳書金剛經(jīng)一則》:須菩提。于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于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铑}:他日有悟漸修頓證者或于吾書此一段發(fā)之。道光丙申秋九月書于清湘老人畫十六應(yīng)真卷后。南海吳榮光敬識。

《大士十六阿羅應(yīng)真圖》局部,清代/1667年,石濤,紙本墨筆,手卷,縱46.4厘米、橫598.8厘米

《大士十六阿羅應(yīng)真圖》局部,清代/1667年,石濤,紙本墨筆,手卷,縱46.4厘米、橫598.8厘米

《大士十六阿羅應(yīng)真圖》局部,清代/1667年,石濤,紙本墨筆,手卷,縱46.4厘米、橫598.8厘米
《十六應(yīng)真阿羅漢圖》的筆墨風(fēng)格與作于1667-1672年的《石濤大士百頁羅漢圖冊》尤其近似,畫面題款字跡氣韻十分接近,惟氣息稍弱。圖卷附有大量山水樹石作配景。場面宏闊,豐富多彩;用墨濃淡干濕,或筆簡墨淡,或濃重滋潤,酣暢淋漓,極盡變化;人物線條古樸,羅漢面部神態(tài)生動,富有情趣。羅漢們兩人或多人一組,置身于山谷自然之中,或行或坐。人物形貌有別,姿勢各殊,生動自然,飄逸灑脫;高處重山復(fù)嶺,山間泉水飛流,直入深澗,迂回盤桓。淺絳設(shè)色,淡雅中見沉厚。

《大士十六阿羅應(yīng)真圖》局部,清代/1667年,石濤,紙本墨筆,手卷,縱46.4厘米、橫598.8厘米

《大士十六阿羅應(yīng)真圖》局部,清代/1667年,石濤,紙本墨筆,手卷,縱46.4厘米、橫598.8厘米
“十六應(yīng)真”即十六羅漢,主要依據(jù)唐玄奘翻譯的《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他們是:一賓度啰跋羅惰阇、二迦諾迦伐蹉、三迦諾迦跋厘墮阇、四蘇頻陀、五諾距羅、六跋陀羅、七迦理迦、八伐阇羅弗多羅、九戍博迦、十半托迦、十一啰怙羅、十二那伽犀那、十三因揭陀、十四伐那婆斯、十五阿氏多、十六注荼半托迦。十六羅漢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據(jù)經(jīng)典說,他們受了佛的囑咐,不入涅盤,常住世間,受世人的供養(yǎng)而為眾生作福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