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花言情——《四梅花圖》
來源:中國書畫網 作者:三少奶奶
《四梅花圖》圖卷,宋代,揚無咎,絹本水墨,縱27.2厘米,橫358.8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四梅花圖畫面分四段畫梅,自題跋語中說:“范瑞伯要予畫梅四枝,一未開,一欲開,一盛開,一將殘。”四梅純以水墨繪成,花朵作白描圈線,不加暈染,即為 “圈花法”,用筆輕快洗練,毫不拘板。新枝用勁直線條一筆寫成,極為挺秀。粗干則用“飛白法”,顯筆復加乾皴,虛實相間,墨色變化豐富。全幅呈現出勻協恬 靜、清淡閑野的氣氛,誠如時人所謂的“村梅”格調。作品有借梅言情、遲暮感傷之意。

《四梅花圖》圖卷局部,宋代,揚無咎,絹本水墨,縱27.2厘米,橫358.8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四梅花圖》圖卷局部,宋代,揚無咎,絹本水墨,縱27.2厘米,橫358.8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四梅花圖》圖卷局部,宋代,揚無咎,絹本水墨,縱27.2厘米,橫358.8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四梅花圖》圖卷局部,宋代,揚無咎,絹本水墨,縱27.2厘米,橫358.8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四梅花圖》圖卷局部,宋代,揚無咎,絹本水墨,縱27.2厘米,橫358.8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據吳元素《松齋梅譜》記載:“墨梅自華光始”,他長期居住湖南衡州花光寺,“植梅數本,每發花時,輒床于其樹下終日,人莫能知其意。值月夜見疏影橫窗,疏淡可愛,遂以筆戲摹其狀,視之殊有月夜之思,由是得其三昧,名播于世。”
揚無咎得華光畫法而自有變法和發展,改墨暈花瓣為墨筆圈線,“變黑為白”,更能表現梅花淡色疏香、清氣逼人的特性。此卷作于畫家69歲,是應友人范端伯 之請而畫,一共四段,分別為:未開、欲開、盛開、將殘,描繪梅花從含苞到初綻、怒放、最后凋零的全過程。枝干皴擦用飛白法,花朵兼以雙勾和沒骨結合,用筆 圓潤。全卷純用水墨,不施任何色彩,但注意了濃、淡、干、濕、焦的變化,畫面給人以斑斕之感。據說無咎年青時所居之處“有梅樹大如數間屋,蒼皮斑蘚,繁花 如簇”,他常常臨寫摹畫,因得其趣,最能表現梅樹的形神,所以他的畫既工致逼真又富文人豪放的寫意情趣。

《四梅花圖》圖卷局部,宋代,揚無咎,絹本水墨,縱27.2厘米,橫358.8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四梅花圖》圖卷局部,宋代,揚無咎,絹本水墨,縱27.2厘米,橫358.8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四梅花圖》圖卷局部,宋代,揚無咎,絹本水墨,縱27.2厘米,橫358.8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四梅花圖》圖卷曾經《鐵網珊瑚》、《清河書畫舫》、《珊瑚網書畫跋》、《過云樓書畫記》、《式古堂書畫匯考》、《大觀錄》等著錄。嘉慶初年為陸謹庭所 得,專門筑“四梅花閣”以庋藏之。后流落于外邦,被程楨義用“番錢三百枚”購回,當時傳為藝林盛事。又有元吳鎮,明沈周、文徵明、項元汴等人收藏印記,前 后多達三百余方,是揚無咎一件流傳有緒的名跡。
《四梅花圖》圖卷后有自書《柳梢青》詠梅詞四首,書法筆勢勁利,得歐陽詢真髓,詞風婉約清麗,將梅花自開至謝的過程比作美人從少女到遲暮的一生,暗寓一種隱情,引發觀者無限的情思和感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