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畫網(wǎng) > 傳世書畫 > 書法 > 明 代 > 張瑞圖 書法作品
張瑞圖 書法作品
來源:未知 作者:admin

張瑞圖 書法作品
張瑞圖(1570—1641),明代著名的書畫家。字長公,又字無畫,號二水,別號果亭山人、芥子、白毫庵主、白毫庵主道人等。晉江二十七都霞行鄉(xiāng)人(今青陽鎮(zhèn)蓮嶼下行)人。生于明穆宗隆慶四年庚午(1570年),明萬歷三十一年舉人,三十五年探花,獲進士出身,授翰林院編修,后升右諭德、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讀、詹事府少詹事、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xué)士、少保兼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xué)士、少師太子太保等官職。《明史》記入“閹黨傳”。晉江青陽下行張瑞圖故居,故居至今保存,居住著張氏后裔(《泉州民居·張瑞圖故居》)。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張瑞圖曾告假還鄉(xiāng),居家兩年,在泉州東湖畔營建一處居室,作為與郡中士紳交游之所。
張瑞圖幼負奇氣,聰穎過人。自小習(xí)儒,他的啟蒙老師是林天咫(據(jù)說林天咫是李贄的后人)。家貧,供不起夜讀燈火,每天夜晚都到村邊的白毫庵(參見《泉州寺廟·白毫庵》)中,就著佛前的長明燈苦讀。年青時,一面執(zhí)教謀生,一面參加科舉考試。妻子王氏是沙塘人,善于紡織,婚后每以機杼紡織的收入供給家用和支持張瑞圖求學(xué)的資用。有一天,張瑞圖從塾中歸家,看到王氏在喝大麥粥充饑,不由長嘆:但愿老天開眼,讓我早日出頭,別讓家人總吃這大麥粥!張瑞圖讀書方法與眾不同,五經(jīng)子史都采用手寫熟讀,即一面抄寫練習(xí)書法,一面研讀理解文義。為諸生時,每晚選擇書經(jīng)的一個題目,演繹成文。他文思敏捷,彈指立就。翌日,文章不脛而走,喧傳府縣二學(xué)。由此文名大噪,泉州一帶都盛行由他解釋的經(jīng)文。 入仕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張瑞圖舉于鄉(xiāng)。萬歷三十五年進士(1607年),殿試第三名,俗稱“探花”。初授翰林院編修,歷官詹事府少詹事,天啟六年(1626年)遷禮部侍郎,是年秋,與平湖施鳳來同以禮部尚書入閣,晉建極殿大學(xué)士,加少師。張瑞圖官場春風(fēng)得意之時,正是宦官魏忠賢專擅朝政,勢焰熏天之際。內(nèi)閣首輔顧秉謙和先后入內(nèi)閣的馮銓、黃立極、施鳳來、張瑞圖、李國木普(“木普”合一字)、來宗道等人,都成為魏忠賢私黨,時稱“魏家閣老”。《明史·卷306·列傳194·閹黨》載:“天啟二年(1622年),魏忠賢用事,言官周宗建等首劾之。忠賢于是謀結(jié)外廷諸臣,(顧)秉謙及魏廣微率先諂附,霍維華、孫杰之徒從而和之。明年(天啟三年,1623年)春,秉謙、廣微遂與朱國禎、朱延禧俱入?yún)C務(wù)。”“(首輔)葉向高、韓爌相繼罷,何宗彥卒,秉謙遂為首輔。” 【葉向高于天啟四年(1624年)七月辭職歸里。(《泉州人名錄·葉向高》)韓爌于天啟四年(1624年)七月繼葉向高為首輔,十一月致仕。何宗彥于光宗立后,即家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xué)士。天啟元年(1621年)夏還朝,屢加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xué)士。天啟四年正月(1624年)卒官。】 “自(顧)秉謙、(魏)廣微當(dāng)國,政歸(魏)忠賢。其后入閣者黃立極、施鳳來、張瑞圖之屬,皆依媚取容,名麗逆案。”“黃立極……累官少詹事、禮部侍郎。天啟五年(1625年)八月,忠賢以同鄉(xiāng)故,擢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xué)士,與丁紹軾、周如磐、馮銓并參機務(wù)。時魏廣微、顧秉謙皆以附忠賢居政府。未幾廣微去,如磐卒。明年(天啟六年,1625年)夏,紹軾亦卒,銓罷。其秋,施鳳來、張瑞圖、李國木普(“木普”合一字)入。己而秉謙乞歸,立極遂為首輔。”張瑞圖 書法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