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度 敬齋箴頁紙
來源:未知 作者:admin

明 沈度 楷書敬齋箴
沈度(1357一1434),明代書法家,字民則,號自樂。華亭(今上海金山)人。曾任翰林侍講學士。擅篆、隸、楷、行等書體,與弟沈粲皆擅長書法,藏于秘府,被稱為"臺閣體",為明代臺閣體書法的代表人物。臺閣體又稱館閣體,"臺閣"原指尚書,后為官府代稱,臺閣體書法早在宋代即已出現,至明代,因其為皇帝所賞識,而獲得很大發展,遂成為一種獨立的書體形式。
《敬齋箴》冊,是明代書法家沈度書于1418年(永樂十六年),時年61歲。此卷系楷書黃紙本墨跡。縱向有直界格。縱23.8厘米,橫49.4厘米。文凡19行,行10字。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款署"永樂十六年仲冬至日,翰林學士云間沈度書。"鈐"沈民則"、"玉堂學士"、"自樂軒"3印。鑒藏印有"秦漢十印齋藏"、"張吉熊印"、"日藻珍玩"3方。
此幅楷書為橫卷,書寫一筆不茍,法度謹嚴,點畫巧妙,轉折分明,提按清楚,運筆便捷利落而沉實;線條輕重,粗細有變化,其收筆、落筆、撇捺、轉折勾挑處,既有法度,又不刻意做作,字中牽絲搭筆,顯得十分自然。結構以方正為主,各部停勻,屬于楷體,頗具晉唐古法,又有子昂筆意,只因過于關注精巧與雅致,故筆墨較少變化,更加甜熟,遂為館閣之濫觴。這也是"臺閣體"千人一面、千篇一體的通病。清代書家王文治曾制詩贊曰:"沈家兄弟直詞垣,簪筆俱承不次恩。端雅正宜書制誥,至今館閣有專門。"此詩正解釋了沈度為何多書"箴"、"銘"一類文體,而少見自作詩文之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