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何紹基論書二
來源:中國書畫網 作者:老秋
余廿歲時始讀《說文》、寫篆字。侍游山左,厭飫北碑,窮日夜之力,懸臂臨摹,要使腰股之力悉到指尖,務得生氣。每著意作數字,氣力為疲爾,自謂得不傳之秘。后見石如先生篆分及刻印,驚為先得我心,恨不及與先生相見。而先生書中古勁橫逸、前無古人之意,則自謂知之最真。張翰翁、包慎翁、龔定庵、魏默深、周子堅,每為余言完翁摹古用功之深,余往往笑應之。我自心領神交,不待旁人告語也。慎翁自謂知先生最深,而余不以為然者,先生作書于準平繩直中自出神力,柔毫勁腕,純用筆心,不使欹斜,備盡轉折,慎翁于平,直二字全置不講,扁筆側鋒,滿紙俱是,特胸有積軸,具有氣韻耳,書家古法掃地盡矣。后學之避難趨易者,靡然從之,競談北碑,多為高論。北碑方整厚實,惟先生之用筆斗起直落,舍易趨難,使盡氣力不離故處者,能得其神髓,篆意草法時到兩京境地矣。慎翁字皆現做,殆未足知先生也。先生作印使刀如筆,與書律純用筆心者正同。哲嗣守之兄搜藏各書印冊,余獲見久矣,未嘗敢著一語,酒后縱墨題此用別紙寫,不書于冊者,愿守之為我秘之也。
何紹基致石桂書札
釋文:
石桂仁兄親家大人侍右:月底月初,手書再至,翔肫切,感何可言。近惟藎勚之時,隨事珍衛,為頌。弟到此倏已半月,安置清妥,披卷拈毫,延師課侄,稍覺清氣復來,夜酬絕少,勞人小憩之時,得子愚書,家慈十一月初十方得啟行,果爾,則此時亦到清河上下矣。轉眼同處,相商再定去留之策。弟本欲春初溯流而上,但家口過多,支持不易,且將來或隱或仕,或上或下,亦恐各有所見。即如此時到湘中,而子貞仍欲回京供職,則往返之勞,恐有咎弟者矣。是以專信走問子貞,請示而行,出處進退,總以貞兄之言為主。人生在世得閑且閑,到那不當閑時,只得呵出來了,卻也要于事有濟。若弟自家,則定然舍去,不但不敢與國事,亦不欲久理家事矣,至愛如兄者,將何以教之耶?現在署中一切自然安善,惟時事之難,無怪書來形諸愁嘆。弟以為此時吳門不過差務過煩,臬署自有專政,萬一浙西報警,則一切調度得為即為,得言即言,恐不能自居疆界之內矣。袖手旁觀之人如此縱恣畏葸,若依弟意,竟當直達九閽,不復問將來禍福、人言是非。(海秋才大興高,宜乎若此,要之更事多則心益明耳。)特此間所聞恐亦過甚,未必皆實也。使星轉向湘中,所為何事?子愚書來,言粵東礦匪數千逼近桂、郴一帶,弟亦未敢遽信,不知親家所聞如何?老礦如此,尚可開新礦耶?白下方伯甚靜,太守甚勤,故民情甚為安帖。草此布復,并候臺安文郎均候。弟制紹祺叩十二月八日梅生書來致月裳,言堂上下佳。
何紹基(1799-1873) 字子貞,號東洲,別號東洲居士,晚號蝯叟。湖南道州(今道縣)人。歷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四朝,晚清詩人、畫家、書法家。
何紹基出身于書香門第,其父何凌漢曾任戶部尚書,是知名的藏書家。何紹基兄弟四人均習何紹基像文善書,人稱“何氏四杰”。嘉慶四年農歷十二月與弟紹業一同出生于東門鄉東門村一耕讀民家。幼年家境貧寒,他和弟弟隨母就食于州西小坪舅舅廖氏家。8歲隨母入京,早年是阮元、程恩澤門生。18歲應京兆試,取眷錄。道光十一年(1831年)取優貢生。道光十五年(1835)中舉人,次年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文淵閣校理、國史館提調等職,曾充福建、貴州、廣東鄉試主考官。咸豐二年(1852)任四川學政。為官僅兩年,次年因條陳時務得罪權貴,被斥為“肆意妄言”,受讒言所害,降官調職。遂辭去官職,創立草堂書院,講學授徒,咸豐六年(1856),由四川出發,經陜西等地到達濟南,主講于山東濼物書院。講學之余,盡游濟南大明湖、趵突泉、珍珠泉、千佛山等處,留下許多詩句。咸豐十年(1860),受長沙城南書院之邀離開濟南赴長沙。前后在山東和長沙城南書院教書達十余年。晚年主持蘇州、揚州書局,校刊《十三經注疏》,主講浙江孝廉堂,往來吳越,教授生徒。一生豪飲健游,多歷名山勝地,拓碑訪古。光緒四年(1873),病逝于蘇州省寓,葬于長沙南郊。
著有《東洲草堂金石跋》、《東洲草堂詩鈔》。
何紹基《封禪書》楷書冊(局部),此冊書法圓勁莊嚴,并含有隸意,是何紹基中年小楷的精品。
何紹基書法扇面
何紹基行書蘇東坡《滿庭芳》 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