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賢 七律詩軸
來源:未知 作者:admin

龔賢《行草書七律詩軸》紙本行草書 123.3×54.2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龔賢(1618—1689),又名豈賢,字半千,別號柴丈、野遺、半山野遺、半畝、半畝居人、蓬蒿人、清涼山下人等,出身官宦世家,祖籍江蘇昆山,出生于昆山渡橋鎮,十歲隨父遷居南京,后曾寓居揚州、海安,1664年后定居南京。
客居海安、揚州時期,龔賢創作了大量詩歌,居揚州期間,在六年內作詩二百多首,是他一生中寫詩最多的時期,傳于后世的《草香堂集》共收詩203首,多寫于此一時期。
龔賢和鑒賞家、收藏家、官至清戶部右侍郎的周亮工有著幾十年的友情。周亮工在《讀畫錄》里說龔賢“性孤癖,與人落落難合。其畫掃除蹊徑,獨出幽異。自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信不誣也。”
定居南京清涼山半畝園后,龔賢繪畫步入多產期也是巔峰時期。他“綜理宋元”“散而為逸品”;他師法造化,更鐘情于個性創造,“我用我法,我法盡,而我即為后起之古人。”此時的龔畫追求“厚、潤、黑、渾”,技法上做層層皴染,龔氏積墨法逐漸成熟、完善;多作巨幅山水,千山萬壑,氣勢宏大。
“他將書法融入繪畫……他還提出了書法線條的法則和用筆力度,用書法的結構融會于繪畫的章法。”如同詩名為畫名所掩蓋一樣,龔賢的書法亦被其畫所掩,而未得到應有的重視與評價。在形式上龔賢走的是一條“傳統”、“中庸”的路子,從書跡看,他更像專業書家。“他的書法有韻有勢,有筆有墨,有著極深的根基。”中年到晚年初期,龔賢一直以王右軍等為師承對象,追求一種寫法規范而又重骨勢、力感的書法形式,被贊為“雄奇奔放,而不失矩矱”。晚年龔賢專以米書為師,寫出了“墨豐筆健”、“筆圓氣厚”、靈動多姿而不乏勁健的自家風格,在清代書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他一生書法的學習對象有鐘繇、王羲之、顏真卿、李邕、米芾、董其昌等諸家,他研習過隸、楷、行、行草諸體。
龔賢繪畫強調用墨,注意明暗層次,講究虛實對比,景色富有深遠感、立體感。在書法中也同樣注重用墨的濃淡和布白的虛實。
龔賢《行草書七律詩軸》,紙本行草書, 123.3×54.2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此作墨色濃重,又時出飛白,筆法縱放,時見粗細變化;結體渾厚,又正欹相依;字距緊密,行間寬裕,疏密、虛實得宜。其變化多端的筆法、結構,源自米芾,而墨豐筆健、疏密相間的追求,則體現了自家的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