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佶 夏日詩帖
來源:未知 作者:admin

趙佶《夏日詩帖》紙本 楷書 33.7×44.2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詩帖鈴“政和”連珠方印。曾經清孔昭、許烈等收藏。《式古堂書畫匯考》著錄。
《夏日詩帖》是書于政和年間,經典瘦金名帖代表作,流傳九百余年,至今保存完好,現珍藏于故宮博物院。是瘦金小楷的一塊玲瓏剔透光芒四射的完璧!古人評論瘦金體云:“橫畫收筆帶鉤,豎畫收筆帶點,撇如匕首,捺如切刀,豎鉤細長而內斂,連筆飛動而干脆”,是對瘦金書特色的高度概括。又有贊云:瘦金書“金鏤之妙,細比毫發,殆與神工鬼能,較奇逞并于秋毫間。”對瘦金體書法的高度藝術成就推崇備至。上述特點在此貼中可謂體現的淋漓盡致,毫無遺憾可言。
【釋文】清和節后綠枝稠, 寂寞黃梅雨乍收。 畏日正長凝碧漢, 熏風微度到丹樓。池荷成蓋閑相倚,徑草鋪茵色更柔。永晝搖紈避繁縟,杯盤時欲對清流。
附錄:瘦金書與工筆畫—談宋徽宗《夏日詩帖》(陳振濂)
“清和節后綠枝稠,寂寞黃梅雨乍收。”這是宋徽宗《夏日詩帖》里的詩句。皇宮內院雕金畫繡,煞是華麗;皇帝老子在妃殯侍御的簇擁之下,竟會有“寂寞黃梅雨”的空虛悵惘,亦可見人心之難足了。
不過,《夏日詩帖》還是徽宗皇帝最為精彩的書法作品之一。這位風流儒雅的君王,在書法上留下了他的絕頂聰明和睿智。清瘦勁健的線條、提按有序的筆法、大小得體的結構以及那頗有特色的線條尾部一個重頓,這就是徽宗獨創的瘦金書。其絹秀而不流于柔弱,清勁而不失拋筋露骨,在有限的范圍內用筆還是較好地發揮出其豐富多變的特色。元人陶宗儀《書史會要》有云:“徽宗行草正書,筆勢勁逸,初學薛稷,變其法度,自號瘦金書。”可見這赫赫聞名的“瘦金書”,乃是徽宗這位創始者的自號。“筆勢勁逸”實是陶氏肯綮之語。
薛稷為初唐著名四大書家歐、虞、褚、薛之一,褚遂良的高足;又因他是褚遂良外甥,力承家學,發展了褚遂良瘦勁挺拔的書法特點。其弟薛曜更是細而越細、勁而越勁,堪稱是變本加厲,在初唐書壇上二薛也可算是獨樹一幟。宋徽宗正是取了他們的瘦勁之長,又加以新的陶冶提煉,形成了自己的瘦金書的風格。
自然,如果光是薛稷、薛曜在前,仍然未必能使徽宗走上瘦金書的道路,我以為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徽宗的擅畫。宋代院體畫達到了完美的高峰,徽宗雖是個亡國的昏君,但他在藝術上卻作用甚大。他一力提攜了宋代花鳥畫的興盛,設置畫院培養專門的繪畫人材,而且他自己的工筆花鳥也可稱是登峰造極之作。深湛的繪畫素養再加上深厚的書法功底,我以為正是瘦金書形成的重大原因。
北宋工筆院體畫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挺拔的勾線功夫。工整而不板滯,勁健而有彈性,特別是對線條頭尾部分的轉折交待和呼應,更是前此的工筆繪畫所望塵莫及的。徽宗雖未必是以此來悟出瘦金書的體格,但無疑他的偏于清勁的審美趣味,使他對褚薛一路書法特別有興趣,并試圖把書法中的豐富用筆動作借用到繪畫上來以提高工筆花鳥人物畫技法的生命力。然后,又將這種瘦勁的勾線技巧再揉進書法中去,并隨之形成了那種開張型的書法結構.最終則完成了瘦金書這樣一種書體的基本風貌。在此過程中,書法與書法、書法與繪畫,始終是互相影響、互相啟發的,在書與畫這兩方面徜徉留意之后,采集概括,瘦金書則是最終的碩碩果實。
南宋岳坷《寶真齋法書贊》卷二曾有云:“金縷之妙,細比毛發,殆與神工鬼能,較奇逞并于秋毫間。”對徽宗書法表示了由衷的欽佩。自然,岳坷著述,關礙到本朝先帝只能恭恭敬敬,說好不說壞的。但其指出“金縷之妙,細比毫發”,卻絕非泛泛的溢美之辭。
轉自《品味經典——陳振濂談中國書法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