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集古錄跋》(局部)
歐陽修《集古錄跋》,紙本,卷長27.2x171.2 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歐陽修為北宋文物鑒賞風氣的引領者,曾利用公職之便,廣泛觀覽公私收藏,更收集到歷代金石拓片達千卷。 其中可正史學缺誤的作品,由歐陽修親題跋尾,也為作序,序文則請蔡襄書寫,后集跋為《集古錄》十卷。此作中四跋可能即為歐陽修所留存的少數自題跋尾,而蔡襄所書的序文今已不見。
歐陽修喜以枯筆書寫,雖露鋒卻不枉飄浮,十分沉著有力,如蘇軾所評:“尖筆乾墨作方闊字,神彩秀發,膏潤無窮。”
歐陽修用筆精謹,線條爽利,給人以清新勁挺的感覺,故蘇軾云:“筆勢險勁,字體新麗,自成一家。”
歐陽修評顏真卿語:“其字剛勁獨立,不襲前跡,挺然奇偉。”從這些字的寫法,可知推崇之外,歐陽修本身也以顏書為楷模。
“孝武”於《集古錄》中改為“建武”,“建武”為漢光武帝年號,而“孝武”則不見于兩漢之世。
《集古錄》作“此所謂集靈宮者,他書皆不見,惟見此碑。則余之集録不為無益矣。”與墨跡本文字稍有不同。
款“治平八年(1064)閏月十六日”於《集古錄》中改為“治平八年閏五月十六日”。《集古錄序》寫于嘉祐八年(1063),早于此跋一年,故知成書時間并非序成之時。
此墨跡書于有格線的紙上,與其他三件不同。《集古錄》將此墨跡文字收為別本,書中所收正本作“鴻漸自撰,茶之見前史”,可知在成書時又加以修改。
釋文:
右漢西岳華山廟碑。文字尚完可讀。其述自漢以來云。高祖初興。改秦淫祀。太宗承循。各詔有司。其山川在諸侯者。以時祠之。孝武皇帝修封禪之禮。巡省五岳。立宮其下。宮曰集靈宮。殿曰存僊殿。門曰望僊門。仲宗之世。使者持節。歲一禱而三祠。后不承前。至于亡新。寖用丘虛。孝武之元。事舉其中。禮從其省。但使二千石。歲時往祠。自是以來。百有余年。所立碑石文字磨滅。延熹四年。弘農太守袁逢。修廢起頓。易碑飾闕。會遷京兆尹。孫府君到。欽若嘉業。遵而成之。孫府君諱璆。其大略如此。其記漢祠四岳事見本末。其集靈宮。他書皆不見。惟見此碑。則余于集錄。可謂廣聞之益矣。治平元年。閏月十六日書。右漢楊君碑者。其名字皆已磨滅。惟其銘云。明明楊君。其姓尚可見爾。其官閥始卒。則粗可考云。孝順皇帝西巡。以椽史召見。帝嘉其忠臣之苗。器其玙璠之質。詔拜郎中。遷常山長史。換犍為府丞。非其好也。乃翻然輕舉。宰司累辟。應于司徒。州察茂才。遷鲖陽侯相。金城太守。南蠻蠢迪。王師出征。拜車騎將軍從事。軍還策勛。復以疾辭。后拜議郎。五官中郎將。沛相。年五十六。建寧元年五月癸丑。遘疾而卒。其終始頗可詳見。而獨其名字泯滅為可惜也。是故余嘗以謂君子之垂乎不朽者。顧其道如何尒。不托于事物而傳也。顏子窮臥陋巷。亦何施于事物耶。而名光后世。物莫堅于金石。蓋有時而弊也。治平元年閏五月廿八日書。右陸文學傳。題云自傳。而曰名羽。字鴻漸。或云名鴻漸。字羽。未知孰是。然則豈其自傳也。茶載前史。自魏晉以來有之。而后世言茶者。必本鴻漸。蓋為茶著書。自羽始也。至今俚俗賣茶肆中。多置一甆偶人。云是陸鴻漸。至飲茶客稀。則以茶沃此偶人。祝其利市。其以茶自名久已。而此傳載羽所著書頗多。云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譜十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吳興歷官記三卷。湖州刺史記一卷。茶經三卷。占夢三卷。豈止茶經而已也。然佗書皆不傳。獨茶經著于世尒。右平泉山居草木記。李德裕撰。余嘗讀鬼谷子書。見其馳說諸侯之國。常視其人賢愚材性。剛柔緩急。而因其好惡喜懼憂樂而捭闔之。陽開陰閇。變化無窮。顧天下諸侯。無不在其術中者。惟不見其所好者。不可得而說也。以此知君子宜慎其所好。泊然無欲。而禍福不能動。利害不能誘。此鬼谷之術。所不能為者也。是圣賢之所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