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畫網(wǎng) > 傳世書畫 > 書法 > 隋唐 > “褉事”風(fēng)俗談
“褉事”風(fēng)俗談
來源:《文史知識》 作者: 雋雪艷
翻開豐富的詩詞文賦,有關(guān)“上巳”①、“三月三日”的歌詠記敘,俯拾皆是。為什么”上巳”或“三月三日”有如此魔力,敲擊著騷客文人的心弦?這一天為什么成為文壇豐收的季節(jié)?探本索源,我們便可從中看到一幅古代風(fēng)俗畫。
遠在公元前的周朝,我們的祖先就已經(jīng)注重三月時令,每逢此時,要去水邊祭祀,并且用浸泡了香草的水沐浴,認為這樣可以袚除疾病和不祥。史書稱這種禮儀為“褉”或“袚褉”②。《論語·先進》篇:“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后漢書·禮儀志》記載:“三月上巳,官民皆絜于東流水上,曰洗濯袚除去宿垢疢為大絜。”可見,在春秋戰(zhàn)國、秦漢之際,三月出游,沐浴祓禊的活動就比較普及了。古人這樣重視暮春三月,是因為在這個時節(jié)里,萬物復(fù)甦,意味著農(nóng)事的開始,官吏們也要“勸農(nóng)”了。而“陽氣布暢,萬物訖出”,風(fēng)和日麗,天朗氣清,大自然的煥發(fā)生機,蓬蓬勃勃,也能引起人們愉快和振奮的情緒,帶來吉祥的祝福。古人的有關(guān)詩文也反映出這種風(fēng)貌,例如晉朝人張華的詩句:
“暮春元日,陽氣清明。祁祁甘雨,膏澤流盈。習(xí)習(xí)祥風(fēng),啟滯導(dǎo)生。禽鳥翔逸,卉木滋榮。”(《太康六年三月三日后園會》)
南朝梁沈約的詩:
“麗日屬元巳,年芳具在斯。開花已匝樹,流嚶覆滿枝。”(《三月三日率爾成章》)
這類的詩句是不勝枚舉的。
確定“上巳”為拔禊日,不知起于何時,只知道自三國魏以后,褉日就不再用“上巳”而是固定在每年農(nóng)歷的三月三日了③。
祓禊,這種來自上古的禮儀,在漢代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變化,人們來到水邊已不僅僅是舉行沐浴祓除的儀式,而是把它當成宴飲游玩的好時光,更免不了要賦詩行令。達官貴人或文人騷客還在彎曲環(huán)繞的小水渠,讓裝飾著羽毛的酒杯隨波泛流,流到誰的面前誰就取來喝掉杯中的酒,稱之為“曲水流觴”。我國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記敘的就是他和朋友三月三日水邊宴飲的盛況。直到唐宋,朝廷還一直重視禊日的活動,皇帝經(jīng)常在這一天賜宴、賜錢給文武百官,并且官修游船畫舫,以助游興。但截止《隋書》,唐宋以后,禊祭不再載于史書禮志,大概是由于隨著歷史的延續(xù),禊日的活動越來越大眾化,成為一種民風(fēng)習(xí)俗,統(tǒng)治者覺著不再適于作為他們專用的祭禮了。
祓禊之風(fēng),在我國古代流傳極廣,從各地的方志上可以看到,三月三日的活動在江南流傳的更廣,也更熱鬧,這顯然與南方春天來得早有很大的關(guān)系。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在古代的史籍和文學(xué)作品里,古人都自稱他們在三月三日的活動為”禊”或“祓禊”。如張衡的《南都賦》:
“暮春之禊,元巳之辰,方軌齊軫,祓于陽濱。”
隋朝江總《三日侍宴宣猷堂曲水詩》:
“上巳娛春禊,芳辰喜月離。”
唐代王維《三月三日曲江侍宴應(yīng)制詩》:
“奉迎從上苑,祓禊向中流。”
然而,我們現(xiàn)代出版的《辭海》、《辭源》及有關(guān)工具書幾乎一律錯誤地解釋了古人這項活動的名稱,誤稱為“修禊”,所舉之例,皆為王羲之《蘭亭集序》的一段文字:“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未見他例。因而,怎樣理解《蘭亭集序》的這段文字,就成了辯“修禊”與“禊”的重要問題。
遍覽現(xiàn)代各家注本,同樣也都把“修禊”一詞作為古人三月三日活動的名稱來注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散文選》:“〔修禊事也〕(為了作)修禊這件事。”還有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歷代文選》、陳中凡選注的《漢魏六朝散文選》、劉盼遂、郭預(yù)衡主編的《中國歷代散文選》等等,皆有此誤。
其實,現(xiàn)代人錯誤的根源就在于對《蘭亭集序》中“修禊事也”這一句話理解錯了。這里的“修”應(yīng)該看作是一個動詞,意思近于“從事”、“進行”、“作”等。而“禊”應(yīng)該和后面的“事”連讀如“禊事”,意為:從事“禊”這一活動。這種解釋也可以在古代的典籍和詩文中得到證明。如歐陽修的《三日赴宴口占》詩:“共喜流觴修故事,自憐霜鬢惜年華。”王維的《奉和圣制與太子諸王三月三日龍池春禊應(yīng)制詩》:“故事修春禊,新宮展豫游。”金人張宇的《上巳日游平湖》:“微微漠漠水增波,禊事重修繼承和。”《通志》解釋“祓禊”:“一說,三月三日清明之節(jié),將修事于水側(cè)……”而且,在清代吳楚材、吳調(diào)侯選注的《古文觀止》里,對“修禊事也”這句話也只注為:“禊,祓除不祥也。三月上巳日,臨水洗濯,除去宿垢,謂之禊。”而未把“修禊”作為一詞。我想,這一謬傳,應(yīng)該糾正過來了,也好正確地了解這一古代風(fēng)俗。
① 干支記日法中農(nóng)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
② 《周禮·春官》:“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美,釁浴謂以香薰草藥沐浴。”徐廣的《史記》注:“三月上巳,臨水祓除,謂之禊。”《南齊書·禮志》:“三月三日曲水會,古楔祭也。”《西京雜記》:“三月上巳,九月重陽,士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
③ 沈約《宋書·禮志》:“……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巳也。”
(《文史知識》1982年第3期)
未經(jīng)“中國書畫網(wǎng)”書面許可,任何人不得復(fù)制、轉(zhuǎn)載、摘編。已經(jīng)“中國書畫網(wǎng)”授權(quán)使用作品的,應(yīng)在授權(quán)范圍內(nèi)使用,并標明來源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