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
來源:文史知識 作者:王玉池
顏真卿以忠烈著于史冊。在書法發展史上,他是王羲之以后最有影響的書法家。蘇軾甚至認為“詩止于杜子美,書止于顏魯公”,更給顏字以崇高的評價。而其《祭侄季明文稿》則被譽為“在世顏書(指墨跡)第一”和“天下第二行書”(第一行書是王羲之《蘭亭序》)。的確,在流傳至今的顏書墨跡中,《祭侄文稿》從文字內容到書法藝術都具有典型意義。
《祭侄文稿》寫于公元758年(唐肅宗乾元元年)。顧名思義,它是祭祀其亡侄贈贊善大夫顏季明的文章草稿。原文二百多字,簡要地記述了季明及其父即顏真卿從兄顏杲卿平叛、遇害及親人尋尸的過程。
顏真卿(709——785),字清臣,祖籍瑯琊臨沂,出生于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曾官平原太守、刑部尚書、太子太師等職,封魯郡開國公,世稱顏魯公。公元753年,在他任監察御史的時候,受楊國忠等排擠,出為平原(今山東德州一帶)太守,平原郡為當時任節度使的安祿山管轄范圍。顏真卿看出了安祿山企圖叛亂的陰謀。一面上報中央,一面暗修武備。755年,安史亂起,北方廣大郡縣在叛軍面前,紛紛瓦解,獨顏真卿之平原郡得守。顏真卿高舉義旗,四方群起響應,被尊為勤王軍的首領。其時任常山(今河北藁城一帶)太守的顏杲卿同顏真卿遙相呼應,同叛軍展開殊死斗爭。顏季明則在他們之間聯絡。果卿用計將鎮守土門(今河北井陘附近)的安祿山黨羽李欽湊誅殺,奪取了這個戰略要地。遣其長子泉明押送俘虜到長安報捷,并請救兵。不意至太原為太原節度使王承業截留,王私改奏章,將功勞攫為己有,并擁兵不救。而安祿山得知河北有變,則回兵圍攻常山,經過三天激戰,常山糧絕水竭,陷于敵手,杲卿等亦被俘。叛軍將兵器加在季明頭上,威脅杲卿投降,杲卿不屈,叛軍遂砍下季明之頭。后又在洛陽將顏杲卿綁在橋頭,先斷一足,節解殺害。后顏真卿派泉明到洛陽、河北尋得果卿和季明尸骨,季明僅得一頭,杲卿尸骨也不完全,運回長安安葬。這就是祭文所涉及內容的大致情況。而在楊國忠專權的唐王朝,對這樣的忠臣烈士,竟無任何表示。后顏真卿在肅宗面前哭訴,才得予旌表。顏真卿就是在這種情形下寫下了這篇祭文。
如上所述,《祭侄文稿》是顏真卿緬想“父陷子死,巢傾卵覆”,懷著“撫念摧切,震悼心顏”的心情,和著血和淚寫出來的。由于情感極度激越,所以顧不得計較字之工拙,無意之間字寫得非常自然,形成所謂“殆出天造”和具有“縱筆浩放,一瀉千里”之勢。
試看原稿,前十二行是敘述他個人身份和頌揚季明生前情況的,心情尚較平靜,字也寫得規矩、圓渾。至“賊臣不救”,尤其“父陷子死”以后,憤慨、悲痛的心情進入高潮,字也逐漸打破原來的矜持,字形、行距變得忽大忽小,時而滯重,時而縱放,錯、掉之處也隨之增多,反映出其情感的波瀾起伏。至末二行之“視而有知,無嗟久客”,特別是“嗚呼哀哉,尚饗”諸字,達到了無意于書,而氣貫天成的極致。
我國的書法藝術是能夠表現人的思想感情的。但必須是在熟練的掌握了書寫技巧能夠得心應手的利用筆墨之后。而書寫技巧的靈活掌握是較為復雜、困難的。書寫此稿時的顏真卿,年屆五十,已解決了這些問題。在理論上,他已寫出了馳名書壇的《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書法創作上也已寫出了名垂書史的《多寶塔感應碑》(752)和《東方朔畫贊》(753)等碑刻。說明技術上已達到了唐代書壇、也是中國書史上第一流的書家水平。
所謂第一流水平,是就書史上許多重要書家(如歐、虞、諸、薛等)說的。然而,如前所述,顏書的最高成就,——主要是楷書成就,要高于許多重要書家。所以,就顏字本身發展來說,這時還未達到它自己的高峰。其最輝煌的時期是在六十多歲以后。但他的行草成熟較早。此《祭侄文稿》標志著他的行草已經成熟。試看其方正的結體(如“戩谷河圖”等字)、剛健的風骨,特別是所謂“屋漏痕”的筆法,都已經形成,有了較為鮮明的個人風格。
但就整體來說,在字體的圓潤、風神的灑落等方面,還多少可以看出前人(主要是晉人和唐初書家)的影響。而在十幾年后所寫的行草墨跡《劉中使帖》(775)那方嚴得有點笨拙的結字和雄拔的用筆來看,則已徹底擺脫了前人的影響,是典型的顏書行草了。
(《文史知識》1985年第1期) (版權所有 轉載請注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