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素 自敘帖
來源:未知 作者:admin

唐 懷素 自敘帖 草書 紙本
唐懷素《自敘帖》,通常認為唐代懷素書,原屬故宮舊藏,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帖卷,紙本,縱:28.3 厘米,橫:755 厘米。共126行,698字。書于唐大歷十二年(公元777年)。藏臺灣故宮博物院。首六行早損,為宋蘇舜欽補書。帖前有明李東陽篆書引首“藏真自序”四字,后有南唐升元四年(公元940年)邵周、王囗囗重裝題記。鈐有“建業文房之印”“佩六相印之裔”“四代相印”“許國后裔”“武鄉之印”“趙氏藏書”“秋壑圖書”“項元汴印”“安岐之印”“乾隆”“宣統鑒賞”等鑒藏印。素,約活動于八世紀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本姓錢,字藏真,僧名懷素。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 ,后來移居長沙。幼年好佛,出家為僧,并熱衷草書藝術。約大歷七年(772)北赴長安及洛陽,尋求進一步發展。由于他個性灑脫,草書絕妙,受到顏真卿等書家、詩人及名流貴卿的激賞,紛紛贈以詩文。大歷十二年(777),他摘錄部分贈詩和序,以狂草寫成此卷。
內容為自述寫草書的經歷和經驗,和當時士大夫對他書法的品評,即當時的著名人物如顏真卿、戴敘倫等對他的草書的贊頌。《自敘帖》是懷素流傳下來篇幅最長的作品,也是他晚年草書的代表作。明文征明題:“藏真書如散僧入圣,狂怪處無一點不合軌范。”明代安岐謂此帖:“墨氣紙色精彩動人,其中縱橫變化發于毫端,奧妙絕倫,有不可形容之勢。”
本卷用細筆勁毫寫大字,筆畫圓轉遒逸,如曲折盤繞的鋼索,收筆出鋒,銳利如鉤斫,所謂“鐵畫銀鉤”也。全卷強調連綿草勢,運筆上下翻轉,忽左忽右,起伏擺蕩,其中有疾有速,有輕有重,像是節奏分明的音樂旋律,極富動感。此外也有點畫分散者,則強調筆斷意連,生生不息的筆勢,筆鋒回護鉤挑,一字、一行,以至數行之間,點畫互相呼應。通幅于規矩法度中,奇蹤變化,神采動蕩,實為草書藝術的極致表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