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珣 伯遠帖
來源:未知 作者:admin

王珣《伯遠帖》
晉王珣《伯遠帖》,紙本,行書,5行,共47字,縱:25.1厘米,橫:17.2厘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伯遠帖》是晉王珣(350~401)寫的一封信。卷前引首有乾隆御書:"江左風華"四大字,上有"乾隆御筆"一璽。并御題:"唐人真跡已不可多得,況晉人耶!內府所藏右軍快雪帖,大令中秋帖,皆希世之珍。今又得王珣此幅繭紙家風信堪并美!幾余清賞亦臨池一助也。御識。"鈐"乾隆宸翰"、"涵虛朗鑒"二璽。前隔水御書:"家學世范,草圣有傳,宣和書譜"12字。下有:"乾隆宸翰"、"幾暇臨池"、"耽書是宿緣"三璽。又御識:"乾隆丙寅春月,獲王珣此帖,遂與快雪中秋二跡并藏養心殿溫室中,顏曰:'三希堂',御筆又識",鈐"乾"、"隆"二璽。 后隔水上有明董其昌跋,后有乾隆御繪枯枝文石,并識:"王珣帖與其昌跋皆可寶玩,即裝池側理亦光潤堪愛,漫制枯枝文石以配之。乾隆丙寅春正,長春書屋御識",鈐"幾暇怡情"一璽。后有"墨云"一璽。
原文:"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自以羸患, 志在優游。始獲此出意不克申。分別如昨永為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
《伯遠帖》,為晉朝書法家王珣的墨寶,因首行有“伯遠”二字,遂以帖名。全文5行47字,紙本,行書。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伯遠帖》進入內府,清高宗將此帖與王獻之的<中秋帖>以及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合稱“三希”,一起放在養心殿的“三希堂”中。《宣和書譜》、《畫禪室隨筆》、《書畫記》、《平生壯觀》、《墨緣匯觀》、《式古堂書畫匯考》、《佩文齋書畫譜》、《石渠寶笈·初編》、《古書畫過眼錄》等書著錄。
《伯遠帖》,是傳世晉人墨跡中惟一具有名款的真跡。行筆出入頓挫,峰棱俱在!峭勁秀麗,自然流暢又字字顧盼;盡得優游俊朗、舒逸之風神。觀晉代《伯遠帖》書卷,通篇舒逸俊朗。天頭地尾滿篇提跋,帖中有很多印痕,這都是歷代皇家官宦、文人墨客、名士之傾力收藏保管;經無數次戰爭、天災、人禍,跨越千六百年的歷史時空,才得以將這一幅珍貴的民族文化瑰寶,書法絕品《伯遠帖》流傳至今。使我們能見到書法大家書寫的真跡神韻。
晉人書以尺牘見長而以韻相勝,緣于當時人物以清簡為尚,以虛曠為懷,或假手于翰墨,或品析于鋒杪,殫精竭慮,沉酣斯道,又緣二晉人物,豐神疏逸,姿致蕭朗,俗好清談,以超脫之情游戲筆墨,于是風流相扇,藝文益精,落筆散藻,自然可觀,故雖非名法之家,然其書亦楚楚可觀,從而蘊醞出晉人書“以韻勝,以度高”的時代書風,正如馬宗霍《書林藻鑒》所謂:“書以晉人為最工,亦以晉人為最盛,晉之書家,亦猶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尚也。”這種以游戲三昧,超然于功利之上而又不計較個人利害得失的創作心理造就了晉人書法的高度。從流傳的晉人作品來看,除二王之外,另有一件稀世珍品,即被列為《三希堂法帖》之一的《王殉伯遠帖》便是東晉士人的代表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