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機 平復帖
來源:未知 作者:admin

晉 陸機 平復帖
《平復帖》為晉代陸機書法作品,牙色麻紙本墨跡,紙本,手卷,縱23.8cm,橫20.5cm,9行,84字。《平復帖》書寫于西晉,是傳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也是歷史上第一件流傳有序的法帖墨跡。有"法帖之祖"的美譽。陸機《平復帖》被評為九大"鎮國之寶"。作者用禿筆寫于麻紙之上,墨色微綠。筆意婉轉,風格平淡質樸,其字體為草隸書。《平復帖》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時對研究文字和書法變遷方面都有參考價值。
釋文:“彥先羸瘵 ,恐難平復,往屬初病,慮不止此,此已為慶。承使唯男,幸為復失前憂耳。吳子楊往初來主,吾不能盡。臨西復來,威儀詳跱。舉動成觀,自軀體之美也。思識□量之邁前,勢所恒有,宜□稱之。夏伯榮寇亂之際,聞問不悉。”(釋文據啟功《〈平復帖〉說并釋文》)
《平復帖》內容涉及三個人物,賀循,字彥先,是陸機的朋友,身體多病,難以痊愈。陸機說他能夠維持現狀,已經可慶,又有子侍奉,可以無憂了。吳子楊,以前曾到過陸家,但未受到重視。如今將西行,復來相見,其威儀舉動,自有一種較前不同的氣宇軒昂之美。最后說到夏伯榮,他因寇亂阻隔,沒有消息。
《平復帖》的書寫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現存年代最早并真實可信的西晉名家法帖。它用禿筆寫于麻紙之上,筆意婉轉,風格平淡質樸,其字體為草隸書。清吳其貞《吳氏書畫記》、顧復《平生壯觀》、安岐《墨緣匯觀》等書著錄。《平復帖》內容是寫給友人的一個信札,其中有病體"恐難平復"字樣,故名。字為章草,但無波挑,和《淳化閣帖》所收衛瓘《頓首州民貼》體段相近。
《平復帖》如徐邦達所說"草法、文句,都很古奧,難以辨識",劉濤稱"陸機的這筆草書,寫得茍草,有的是當時的習慣寫法,讓后世書家難以釋讀,平添了一些神秘感。"西川寧謂《平復帖》"此帖在當時就以難讀知名,似沒有人對之嘗試釋文。萬歷時的收藏家張丑……在其所著《南陽法書表》和《清河書畫舫》中均有著錄。《清河書畫舫》中對一般的帖都有釋文,《平復帖》卻沒有"其后,張丑在其《真跡日錄》中寫道:"帖中如'羸、難平復、病慮、觀自軀體、閔、榮寇亂'等字。翩翩自恣。真有畢世臨撫未能得其仿佛者。"只舉帖文十數字,是嘗試釋讀的最初情形。
《平復帖》以禿筆枯鋒寫成,用筆樸質古雅,為傳世最早的草書真跡,歷來為世所寶,現藏故宮博物院,帖尾有明代書家董其昌的題跋,有墨跡的影印普及本出版。曾摹刻入《秋碧堂帖》、《南雪齋帖》等多種叢帖中。《平復帖》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時對研究文字和書法變遷方面都有參考價值。
《平復帖》除了晉人特有的古樸、自然、淳厚的氣質外,還略帶竹木簡章草書的意味。以禿筆枯鋒為之,筆隨勢轉,平淡簡約,奇崛而古質,評者云"非中古人所能下筆"。結構上隨意灑脫,表現出一種輕松自如、信手拈來的自由狀態。《平復帖》通篇是章草的古意盎然,散發著古樸、淳厚、深沉、凝重的氣息。陸機受著秦、漢、三國時古厚書風的熏染,用筆以按為多,輕提為主,線條大都粗細相近,渾圓為本,沒有那種瀟灑飄逸的揮灑。造型也以包含、收束為主,不使線條游蕩過遠,如同一個花蕾正待展開,尚未展開到位,卻又收合起來了。草書在陸機手中,還未曾成為大起大合的形式,書法家專注于一個個體的單字,務求書寫成形,卻還未能盡情揮灑連綿而下。也正是由于這種控制,猶人乘騏驥,以銜勒制之,顯出含蓄蘊藉之美。含而不露,如盤馬彎弓惜不發,這似是一種相對靜止狀態,卻比馬狂奔、箭離弦更令人期待。古來就有"藏鋒"之說,就是不讓尖銳的筆鋒過多出現,甚至遁跡如劍在鞘中,銳氣不泄。作為書法家的表現,應如明人陸石雍所說:"吞吐深淺,欲露還藏,便覺此衷無限。"這一點,《平復帖》正是范本。
明人詹景鳳評價:"陸士衡《平復帖》以禿筆作稿草,筆精而法古雅。真跡也。"明代張丑云:"云間陳仲醇謂其書極似索靖筆詩。"又云:"《平復帖》最奇古,與索幼安《出師頌》齊。惜剝蝕太甚,不入俗子眼。然筆法圓渾,正如太羹玄酒,斷非中古人所能下手。"清代安岐《墨緣匯觀》評價:"相傳平原精于章草,然此帖大非章草,運筆猶存篆法。"清代楊守敬說《平復帖》:"系禿穎勁毫所書,無一筆姿媚氣,亦無一筆粗獷氣,所以為高。"
《平復帖》在中國書法史上的特殊意義在于——它是第一件流傳有緒的法帖墨跡。由于古代書家如李斯、鐘繇、張芝等,雖是流傳有緒的人物,但無可靠的墨跡流傳。而石刻作品,因是翻版,加之刻手的原因、風化剝蝕等,與墨跡多半相去較遠;再者,此前墨跡雖有不少,但書家皆不署名,無法考證。因此愈顯《平復帖》在書法史上的意義。
